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固定观察

农村固定观察工作动态2023年第4期(总第16期)福建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日期:2023-07-05 来源:农研中心 作者:陈德好 宋秀高
字体: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为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福建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本文利用福建省农村固定观察点长期调查数据,总结福建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成就,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经过5年的发展,福建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正在变为现实。

  一、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福建省11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分布在全省9个设区市11个县(市、区)。在观察点村样本选择上,既兼顾沿海、平原、丘陵、山区,又兼顾人口分布情况;既有传统的农林渔业村,也有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的村。调查内容涉及饮水、用电、交通、能源燃料、住房通讯、人居环境、安全设备以及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多个方面,覆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各个方面的内容。样本选择基本上能够反映福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内容上也能基本反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情况。截止2022年,11个观察点村年末总户数13162户,户籍总人口49863人,耕地总面积20354亩,林地总面积113788亩。

  二、农村基础设施情况

  (一)农村饮用水更加安全、便捷。调查显示,2022年,样本村饮用水净化处理村庄比重超过72.7%。饮用安全饮用水的农户比重由2018年的87.4%上升至2022年的89.9%,提高了2.5个百分点;直接使用自来水农户比重由2018年的92.0%上升至2022年的92.5%,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二)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持续发力,用电条件明显改善。2022年,样本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村庄比重达100%,动力电满足生产需求村庄占比63.6%;动力电基本满足生产需求村庄占比36.4%;有路灯覆盖村庄比重达100%

  (三)农村道路状况持续改善,村内硬化道路比重稳步提升。样本村内硬化路比重由2018年的91.3%上升至2022年的96.6%,提高了5.3个百分点;村庄距离公路干线的平均距离下降到0.7公里;开通公共交通的村庄比重达到72.7%

  (四)数字乡村建设卓有成效,使用网络的农户越来越多。样本村地区有电脑户数比重由2018年的66.7%上升至2022年的71.6%,提高了4.9个百分点;农村通互联网的户数比重由2018年的61.6%上升至2022年的81.4%,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增幅较大。

  (五)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进一步向“清洁化”发展。2022年,样本村使用燃气作为生活燃料的农户比重为49.9%,使用电的比重为42.2%,使用太阳能的比重为5.6%,这些指标总体与2018年相比变化不大;而使用柴草作为生活燃料的农户比重为4.5%,与2018年相比有所下降;安装光伏发电设施的农户比重不到1%

  (六)乡村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样本村村均监控数量逐年增加,由2018年的22个上升至2022年的57个,累计增加35个;监控覆盖率由2018年的41.4%上升至2022年的66.5%,累计提高25.1个百分点。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情况

  (一)农村基础教育保持稳定。2022年,样本村村均小学数量0.8个。其中,没有小学的村庄占36.4%,拥有1所的占45.5%,拥有2所的占18.2%,与2018年相比变化不大。2022年村均幼儿园或托儿所数量2.2个,与2018年相比略有减少。

  (二)农村基本医疗状况均衡发展。从样本村村均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来看,村均医务室和诊所数量由2018年的2.8个减少至2022年的2.6个;村均乡村医生数量稳定在2.9个左右;村均执业(助理)医生数量稳定在1.4个左右;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的比例保持100%;妇女接受生育检查的比例由2018年的90.2%上升至2022年的93.1%

  (三)农村养老保障状况有所改善。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村民比重稳定在43.1%左右;参加集中养老的人数逐渐增加,由2018年的村均0.3个上升至2022年的村均0.5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2019年的141元增加到2022年的152元。但有养老院的村庄比重仍然较少,仅占9.0%

  (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日渐丰富多彩。样本村村均体育健身场所个数由2018年的1.9个上升至2022年的4.5个,增加了2.6个;村均体育器材个数由2018年的17个上升至2022年的22.5个,增加了5.5个;村均图书室数量稳定在1个左右。

  四、农村人居环境状况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状况持续改善。样本村配置保洁员的达100%,由2019年的村均14.7个上升至2022年的村均16.6个。但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比重只有36.4%左右。

  (二)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显著提升。自农村“厕所革命”行动以来,全省农村厕所改造升级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样本村公共厕所村均1.4个;拥有水冲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由2018年的85%上升到2022年的94.1%;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比例由2018年的71.3%上升到2022年的75.3%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状况不断改善。铺设有生活污水管网的样本村比重由2018年的54.5%上升到2022年的81.8%,提高了27.3个百分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比重由2018年的36.4%上升到2022年的63.6%,提高了27.2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安全处理率由2018年的50.5%上升到2022年的64.1%,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四)农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样本村中农户住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例由2018年的77.8%上升至2022年的80.2%,增加2.4个百分点;农户住房为砖石木料结构的比例由2018年的21.3%下降至2022年的12.5%,减少了8.8个百分点;在城镇购买房屋的农村居民比例由2018年的12.7%上升至2022年的17.1%,提高了4.4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常年空置住房率由2018年的4.0%上升至2022年的4.8%,提高了0.8个百分点。

  五、主要措施及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8年以来,福建省农村基础建设取得成效。一是深入实施乡村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开展农村电气升级改造,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的受益面不断扩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在能源使用上,福建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正在加快推进,农村更加“养”人,“清新”福建深得人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数字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城乡间差距仍然很大,农村还有30%的农户没有使用互联网,信息进村入户建设有待进一步拓展;村内硬化道路仍然没有完成“最后一公里”;太阳能使用比重偏低,特别是光伏发电设施需要加快推进。

  (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均衡性和可及性增强。一是不断完善农村保障事业,初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设施,如为农民学习、休闲提供场所,加强村级图书馆、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高档化。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幼儿园(托儿所)数量在减少,超过三成的村庄没有小学,农村学生数量在逐渐减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偏弱;农村医疗设施简陋、医务水平低的状况仍未根本改观,农村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缓解;拥有养老院的村庄比重仅为9%,农村老龄化与养老服务差距比较大。

  (三)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顺利开展。一是所有村庄均开展了清洁行动,各地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解决了如厕难、环境差、不卫生的问题。目前,福建省农村拥有水冲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达94.1%,农村生活污水采用管网集中处理和三格(四格)化粪池就地分散处理方式,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农村从普遍脏乱差转变为基本干净整洁有序。二是农户住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例达到80.2%,房屋安全系数明显增加,农民居住舒适度普遍提高,村容村貌大大提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生活污水安全处理率仍然偏低,处理成本较高;农村住房空置率不断增加,农民常年外出务工形成“人去楼空”现象十分明显;就近就地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空心村”问题依然突出。

  六、对策建议

  (一)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底子差、欠账多。要立足于从农民的身边事做起,加快补齐农村基础建设短板。一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多方面筹集资金,通过社会力量,支持农村道路发展。二是完善农村安全供水保障工程,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质跟踪监测,确保农民饮用水安全。三是加快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提高太阳能使用比重,特别是加快推进光伏发电设施建设。四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建设步伐,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乡村、平安乡村。

  (二)持续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以群众基本生活和发展需求为建设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二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根据实际需求,建设农家书屋、体育馆、乡村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农民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三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城乡医院对口帮扶,建立远程医疗、巡回医疗等稳定机制,带动乡村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四是推进农村多样化、高质量的养老体系建设,吸引优质、专业的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机构的主体,满足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实现农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

  (三)统筹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的具体要求,统筹推进开展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是重点关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领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和确立适宜的改造方式,将污水治理融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乡村建设“五个美丽”行动(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建立健康卫生习惯,源头做好冲厕水、洗涤水、厨房水分类收集、接管集中处理。三是健全“美丽乡村”建设保持整洁的长效机制,持久实现农村“净、绿、美”,“家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让农村成为充满魅力和希望的幸福家园。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农村工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