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固定观察

农村固定观察工作动态第9期(总第9期)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固定观察点2021年度调查数据分析

日期:2023-01-11 来源:农研中心 作者:马 洋 李佳富
字体: 打印

  为更好掌握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在全区43个固定观察点旗县(市、区)的73个村开展了2021年度常规调查,并对劳动力、农牧业生产经营、农牧民家庭收支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劳动力情况

  1.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外出务工人数有所减少。2021年观察点村表数据显示,农区村均外出务工人数28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0.57%,较上年下降6.74%;牧区村均外出务工人数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6.68%,较上年上升2.50%。在外出务工地域选择上,主要以旗县内为主,就近择业的意愿增强。以农区为例,旗县内就业人数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49.46%,高于上年的48.93%;出旗县在自治区内就业人数占33.38%,低于上年的33.92%;出自治区国内就业人数占16.64%,高于上年的16.52%;境外就业人数占0.53%,低于上年的1.88%

  2.教育程度持续改善,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观察点户表数据显示,55个农区观察点村劳动力共2542人,其中未上过学或小学文化639人(占比25.14%),初中文化1394人(占比54.84%),高中及中专文化317人(占比12.47%),大专及以上文化192人(占比7.55%);18个牧区观察点村劳动力共1064人,其中小学文化263人(占比24.72%),初中文化494人(占比46.43%),高中及中专文化164人(占比15.41%),大专及以上文化143人(占比13.44%),与去年相比,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保持稳定并有所增长。

  (二)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

  1.农作物播种面积略有缩减,种植业结构持续调整,种植业收入稳步提高。2021年观察点村均总播种面积比2017年增加2064.77亩,增幅达28.19%。在自治稳粮优经扩饲草政策影响下,玉米、饲草播种面积持续增长,特别是饲草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从2017年的1.76%上升至4.48%。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2021年小麦、大豆的播种面积波动较大,较2020年分别下降59.54%39.66%。随着一系列稳产保供政策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观察点村种植业总收入稳步上升。

  2.畜牧业存栏头数和收入较上年有所减少。2021年观察点农区户均存栏15.5头(只),较上年下降了2.50%,其中大畜占总量的15.89%,高于上年的12.64%;小畜占总量的73.22%,低于上年的77.21%;生猪占总量的10.89%,低于上年的13.14%。农区户均养殖总收入34592元,较上年下降3.70%。畜牧业收入中,贡献最大的是出售活畜收入,占总收入的85.24%。、

  牧区畜牧业存栏逐步恢复,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观察点牧区户均存栏188头(只),高于上年的185头(只)。2021年大畜养殖数量为25头,较上年增长8.69%;小畜数量基本与上年持平。牧区户均畜牧业总收入150204元,较上年减少1503元,降幅达0.99%

  (三)农牧户收支情况

  1.户均家庭总收入增长放缓,牧区首次出现负增长。2021年农区户均家庭全年总收入137060元,同比增长2.78%,其中经营性收入99925元、财产性收入4474元、工资性收入23006元、转移性收入9655元。牧区户均家庭全年总收入203041元,同比下降5.23%,其中经营性收入166001元、财产性收入4138元、工资性收入6291元、转移性收入26611元。

  2.户均家庭年支出逐年上升,生产经营费用占比增大。2017-2021年,农区观察点户均家庭年支出从71914元增至94930元,增加23016元,增长了32%。生产经营费用从32735元增至50649元,增长了54.72%,占总支出比重由45.52%上升至53.35%。生活消费支出从31470元增至36157元,增长了14.89%,占总支出的比重由43.76%下降至38.09%,其中生活消费中家庭食品支出从6033元增至8019元,增长了32.92%,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17%上升至22.18%

  2017-2021年,牧区观察点户均家庭年支出从108959元增至134126元,增加25167元,增长了23.10%,占总支出的比重较上年下降13.47%。生产经营支出从41260元增至52869元,增长28.14%,占总支出的比重较上年下降30.90%。生活消费支出从51717元增至68320元,增长了32.10%,占总支出的比重由47.47%上升至50.94%,其中家庭食品支出从10887元增至12678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1.05%下降至18.5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牧民外出务工就业人数持续降低。近三年,农区村均外出务工人数持续降低,由2019年的316人下降至2021年的286人。农牧民外出务工收入是家庭总收入的重要来源,仅次于生产经营收入,但受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农牧民外出就业的市场机会减少、意愿降低,对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造成较大压力。

  (二)农牧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观察点数据显示,农牧户家庭收入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结构较为单一。2021年农区经营性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2.90%,牧区经营性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81.76%,财产性、工资性、转移性收入占比较少,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占比远低于山东、江苏等省份。如何进一步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促进内蒙古农牧民持续增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农牧民整体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内蒙古农村牧区教育培训资源匮乏,现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条件、教学手段与现代市场经济、生产经营需求不匹配。据调查,2021年固定观察点嘎查村农牧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比超过70%以上,有专业技能证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受此影响,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农畜产品市场对接和先进生产经营理念普及都受到很大限制,而且造成大多数外出务工农牧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行业,其收入及相关待遇都较低。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发展县域经济,将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县城为中心、向乡镇辐射,积极引导各地区建设独有的区域特色经济。二是积极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坚持把粮食安全稳定生产放在主体地位,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挖掘经营性收入潜力。

  (二)建立健全农牧民就业创业帮扶机制。一是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培育高素质农牧民。提升高校和中职学校涉农涉牧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为乡村振兴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二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快建设外出务工服务中心、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加强地区间劳务输出输入对接,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三是强化就业帮扶措施。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农牧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落实农牧民工工资保障措施,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

  (三)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巩固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二是以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为重点,围绕建设11个农牧业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行业集中度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加快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政策资金向园区倾斜,推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四是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做优农牧业蒙字号品牌,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构建特色鲜明的农牧业品牌体系。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