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固定观察

农村固定观察工作动态第2期(总第2期)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日期:2023-01-06 来源:农研中心 作者:马永良
字体: 打印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固定观察点的历史,观察点数据收集整理、开发应用情况,近年来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等内容,供学习交流。

  关键词:固定观察点 调查 体系 回顾 展望

 

  一、建立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过程

  (一)最早要追溯到1981年建立的信息联络点

  1978年农村改革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各种新情况不断涌现。为了将这些情况及时反映上去,1981年国家农委决定在部分地县建立信息点,由杜润生副主任牵头组织建立,在全国28个省、市、区,选取了19个地区点,57个县级点,每年给下面的信息点下发调查提纲,信息点根据调查提纲进行调查,然后将信息报送到国家农委。1982年国家农委撤销之后,信息点工作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信息点最大的特点是直接报送,即调查信息不用上报到省里,可以直接报送到中央。“建立信息点是一个新做法,目的是使信息更直接来自基层。通过行政的渠道反映也可以,但信息要经过加工,如果经过县、地区、省逐级加工,费时太长,而且可能有失真之处。我们想直接得到一些信息,这就是建立信息点的本意。”(源自杜润生:全国农村信息点工作座谈会讲话:《关于农村调查研究的问题》)

  (二)酝酿和建立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

  1983年初,中央农研室决定召开信息点工作会议。在正式会前召开了2次预备会,第一次预备会由杜润生(时任中央农研室和国务院农研中心主任)主持。中央农研室杜润生、谢华、郑重、河南省任雷远、山西省霍泛和时任农业部副部长李友九等出席会议。会议提出要通过信息点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第二次预备会上谢华同志(时任中央农研室副主任)宣布,“准备开展一次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在198336日的正式会上,杜润生做了《关于农村调查研究的问题》的报告,指出:“调查研究要拉长线,不能只是拉短线。我们设想全国每个省搞10个左右的大队或自然村,作调查研究的基点。有的可在信息点上,有的可不在信息点上,布点要科学,把各地不同类型和不同面貌的抽样出来,才有代表性,好为中央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984年初,在广东、安徽、湖南等九个省区市进行了试调查。同年7月,在山西召开试调查总结会。198410月开展全面试调查,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批示同意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建议开展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的报告》,从1984年冬至1985年春,除西藏外的28个省区市党委,组织8680多人的调查队伍,分别对272个村、37422个农户和93个乡、71个县(含牧区10个村、755户和4个牧业乡、4个牧业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19853月,在北京召开经验交流会。

  19862月,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正式印发《关于建立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的意见》,决定将1984年冬至1985年春调查的村庄作为固定观察点,进行长期连续的综合观察。19868月农村调查领导小组在京召开座谈会,9月发出的座谈会纪要明确:固定观察点是中央农村工作部门和各省区市党委及有关地(市)、县委观察农村动态的“窗口”。它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工作的决策水平,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领导方法的一项重大改革。希望对观察点村庄的调查,能够跟踪50年。至此,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二、建立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目的

  一是了解农村基层情况。1986年《关于建立农村长期固定观察点的意见》提出,固定观察点可以直接从农村基层了解农村改革和各项建设的新动态,以便从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对比中进行有连续性的综合研究,为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通过观察点对农村社会经济进行长期的连续调查,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了解不同村庄和农户的动态、要求,从而取得系统周密的资料。二是进行农村政策评价。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逐步把农村固定观察点建成农村政策跟踪、监测和执行效果评价系统。

  三、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样本选取情况

  1.基本情况。固定观察点调查对象原则上是以村和农户为主,2017年又加入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村采用类型选样的方法。选取的村包括山区、平原、海滨和丘陵等不同自然条件类型,农林牧渔各种不同生产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力求能够反映我国农村千差万别的情况。在选取的村中采用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户。可以按人均收入水平抽样,也可以按承包耕地面积抽样,还可以按户口的顺序或居住顺序抽样。固定观察点样本的性质是基本固定和典型调查样本,固定样本调查在国际上是非常普遍的,但在国内观察点是独此一家。

  2.村和户样本量的变化。一是村的样本变动。1984年是272个村,1986年是279个村,1986年样本基本上与1984年全国全面试调查样本是一致的。1993年是个节点,村样本增加到300个,1997年也是300个。1997年之后,村样本的数量增长幅度比较大,从1997年的300个增加到2021年的375个。二是户的样本变动。1984年是37422户,尽管是试调查,但是农户数量是比较大的。1986年开展调查的时候大家反映,实际上大的村有100户,小的村有50户,就能够代表这个村的水平,所以1986年虽然是村样本增加了7个,但是农户的样本量有所减少。1987年到1991年调查户基本保持在25000户左右。1993年下降到19483户,首次低于2万户,主要原因是由于酝酿成立村社发展促进会,使用了观察点部分经费,所以1992年和1994年没有开展调查,1993年虽然开展了调查,但是样本也有所减少。到1997年之后,观察点农户样本的数量才开始逐渐增加,2000年为20662户,2015年为21262户,2021年农牧户的样本为22134户。

  新型经营主体的调查实际上是从2017年开始的,当时有500户,到2020年增加到了1707户。

  (二)调查主要内容

  1.调查种类。主要分为:常规调查,指每年底按统一口径全面收集所有样本村、户的数据。专题调查,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及有关部门的安排,针对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户生产生活中的焦点、重点问题。1988-2021年观察点开展的《农民工返乡情况》《粮食减损情况》《承包地三权分置调查》等专题调查共计131项,并多次获得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快速调查,指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要求时效性很强的调查,比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农村经济社会影响的快速调查,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开展的调查,2003年非典疫情时开展的劳动力流动的调查。动态反映,指省、县两级调查机构及时反映当地农村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调查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调查指标分别于1991年、2003年、2008年和2018年经历过四次修改,数量也从312个增加到1250个。1991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修改背景是农户调查表受统计局住户调查的影响非常大,大的板块有体系,板块内部有一些指标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在做分析的时候,有些指标就不够。修改原则是要照顾指标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具体修改: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已经大规模开始了,在农户表和村表里增加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方面的内容;由于农户分化问题研究需要,听取社科院社会学所陆学艺老师的意见,增加了一些农民分成方面的指标。2003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改。主要原则是要突出固定观察点调查的特点。具体修改:参照日本的经验,增加了农户家庭结构表。细分之后的优点是把每一个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个人特征指标加上之后,研究外出打工的情况、人力资本的情况,再跟其他板块结合,就可以分析人力资本对收入影响情况了;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突出农业生产经营调查的指标。2008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修改背景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工农城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大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出台,原先的“三提五统”“农业税”那些东西都没了,反而给农民补贴了。具体修改:引入在农户或者在村子里面能够量化的政策变量,如农业补贴。2018年进行了第四次修改。修改背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把乡村振兴中能够在村表里量化的东西基本都量化了。具体修改:新增了村庄治理、人居环境等指标,村表从6个板块增加到11个板块;这次修改比较大的地方还有食品消费指标。

  (三)调查信息采集流程

  1986年开始,按照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要求,各省固定观察点主管部门或县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农户记账制度,要求农户记账,向农户发放记账本和记账补贴。调查信息采集的整个流程是向农户发放记账本、农户进行记账,填写过录表,填写农户调查表,最后是调查数据录入和传输。有的地方做得好,有的地方做得稍微差一点,但是大部分地方记账制度还是坚持下来了。

  为保证调查的质量,各省的调查县在调查村会聘请村辅助调查员,定期检查指导农户的记账情况,对错记、漏记、混记账目进行核实指导,帮助个别无记账能力的记账农户登记日记账,并协助县级调查员及时汇总数据。县级调查员负责填写问卷和数据的录入,有的县级调查员每个月都到这个村里去,一月一结,等到年底12月份进村调查的时候,直接把每个月的数据汇总到总表里。同时,县级调查员也会定期去检查指导农户的记账情况。

  (四)调查的组织体系

  固定观察点的组织体系分为国家、省、县、村四级,其中包括31个省级观察点主管部门,368个县级观察点主管部门,2000多名县村调查员,目前村辅助调查员可能超过1000人。在具体分工上: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负责培训管理省、县级调查员,调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全国村、户样本管理,布置常规调查和其他调查任务,数据的整理、审核、开发和利用,开展“双创”调查,各项管理制度建设等;省级主管部门负责培训管理县级调查员,落实调查任务并开展调查,本省村、户样本管理,本省数据上报、审核、开发和利用,落实“双创”调查等;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培训管理村级辅助调查员,本县村、户样本管理,检查督促记账户记账,常规数据的汇总和填报,执行“双创”调查等。

  (五)基础设施

  在硬件设施方面。2004年给各县每个观察点县配备了一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一台数码相机。2007年又为各观察点配备笔记本电脑、传真机。在软件设施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就开发了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用来存储、汇总和分析长期积累的调查数据,该系统还获得了农业部的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观察点委托北京中园搏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信息网络系统,该系统是安装版客户端软件模式。2015年又委托该公司开发了网络版的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信息网络系统。该系统是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进行系统管理、数据填报和信息发布的平台,处理的主要业务信息有两块,一块是维护调查对象信息,包括调查村名称、调查户户主姓名及相应编码;另一块是填报调查数据,观察点调查村、户的数据都是通过该系统进行填报,数据自动汇总到数据库中。目前已全部实现数据上报、存储和分析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六)政策制度保障

  1.印发多个部以上的文件。固定观察点从酝酿成立开始到今天,共有7个部以上的发文。一是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批示同意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建议开展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的报告》(中办发〔198437号文),简称“37号文”。二是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下发《关于建立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的意见》(中农研〔19867号),简称“7号文”。三是1991年农业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联合下发《关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撤销后,全国农村调查固定观察点工作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共同领导。国家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负责固定观察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四是1999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印发《关于印发<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系统管理规定>的通知》(农政发〔19995号)。这个文件对观察点系统管理做出具体的规定。五是200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的通知》(农政发〔20014)。六是2015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印发《关于做好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的通知》》(农政发〔20155)。七是2019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的通知》(农政发〔20194号),这个主要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出台的一个文件。此外,观察点也出台了《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监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8项管理制度。

  2.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长期以来,固定观察点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温家宝、回良玉、汪洋等领导同志先后对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做出重要指示。1993年温家宝同志批示:“搞好农村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调查。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地、深入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农村的情况、农民的情况和农业生产的情况,这样才能提高政策水平和领导水平。建立农村固定观察点,是长期直接了解农村情况的一种好形式,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应当坚持下去,努力做好。”2005年回良玉副总理批示:“农村固定观察点建立20年来,完成了大量调查任务,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农村改革发展历程,为掌握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研究制定农村政策,有效地发挥了决策参考和咨询作用。望进一步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紧跟农村改革的步伐,强化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2015年汪洋副总理批示:“农村固定观察点体系建立30年来,始终扎根农村,深入农户,真实记录和反映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动态,为党和政府准确了解和把握农村变化、制定“三农”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农村固定观察点体系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强化体系建设,加强数据收集利用,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三农”决策咨询服务做出更大贡献!”

  四、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已经成为调查制度科学、组织体系完善、数据质量可靠、技术手段先进、队伍素质优良、政策保障有力的农村典型调查体系。该体系建立起来的经验包括: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二是坚持服务“三农”。三是坚持不断创新。四是坚持实事求是。五是坚持敬业奉献。主要成绩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党和政府“三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就累计上报报告250余篇。其中,许多研究报告多次获得国务院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近15年以来,仅全国观察点办公室提交的报告就获得国务院领导批示8次,部门领导批示60多次。

  二是为开展“三农”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以观察点数据资料为支撑,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近4年,各类研究机构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美国经济评论》(AER)、《经济研究评论》(RES)和《自然》(Natur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费紧张问题。户均补贴与国家统计局相比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而且经费使用上还受到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不协调的影响。二是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这些年观察点推掉了一些调查,原因就是不能保证样本在全国是有代表性的。三是数据的质量问题。观察点采取了一些办法去督导检查数据质量问题,但问题始终存在,很多省报上来的数据的确有问题。数据处理方面,观察点信息网络系统经过改造,在等保测评、攻防演练等方面的安全性没问题了,但其自动计算功能和纠错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数据开发问题。自从2015年大规模开始对外合作后,合作单位数据开发的成果如雨后春笋。但是固定观察系统本身一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仔细地开发这些数据,相信随着中心青年一代的快速成长,这方面的能力一定会加强,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五、未来工作重点

  《关于做好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的通知》(农政发〔20194)就做好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的有关事项提出的要求是:扩展调查对象、调优调查样本、健全指标体系、强化调查实施、提升数据质量、创新数据开发研究、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因此,未来工作最重要的是观察点的创新数据开发,开展现地调查。一是认识固定观察点样本的性质。固定观察点样本的特点是基本固定和典型调查样本。固定调查样本的优点是可以编制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时可增加自由度,可以分析截面数据无法分析的问题。典型调查样本决定了按某一主题绘制样本分布与总体分布不一致,这样在使用调查数据推断总体时要非常谨慎。哪些指标、哪些问题可以以点带面,哪些不能,都需要进行仔细斟酌。二是熟悉指标体系,确定选题。在设计指标体系的时候,农户指标体系坚持的大原则是要有问题导向,要有理论支撑,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进行专家咨询。三是数据分析要有打硬仗的心理准备。很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处理数据基本都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认为几天就能处理好数据是不可能的。四是现地调查或通过观察点体系开展补充调查。

  希望并相信大家利用观察点数据,通过观察点体系开展调查会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