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安泽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日期:2017-06-02
来源:黄河新闻网
作者:中共山西省安泽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曙光
字体:
打印
为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总结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路径,山西省安泽县成立了三个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座谈、实地查看、查阅台帐等方式,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摸清了村情,掌握了底数,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安泽县辖4镇3乡104个行政村,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人口8.3万。这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县;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发展空间严重受限,是典型的山区县;这里贫困乡镇3个、贫困村40个,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省定贫困县。2016年以来,安泽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认真落实市委“345”发展战略,围绕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的目标,强化担当作为,致力精准施策,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战斗堡垒、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破零行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现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破零行动”开展以来,安泽36个“空壳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破零”达到1万元以上。在104个村中,1-3万元的68个,3-5万元的15个,5万元以上的21个,100万元以上的2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村集体经济“破零”实践中,安泽探索出12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1、资源开发增收。安泽县地广人稀,且地貌大多为丘陵区、沟川区,土地、林木资源丰富,全县耕地30.7万亩,占17.6%;林地14.8万亩,占50.5%;草场96.8万亩,占32.9%。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各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集体统管的土地、荒山、荒沟、荒滩等资源,统一发包给农户、合作社或企业经营,收取发包费,并且通过公开竞标等方式,最大限度的使资源发包收益最大化。集体机动地发包价格每亩200元-600元不等,“四荒”地为10-30年的承包期,价格每亩50-100元之间。全县104村中,91个村通过土地发包增收,占比为87.5%。
2、资产盘活增收。部分村不同程度拥有养殖场、砖厂、鱼塘、校舍等闲置集体资产。这些村通过对外租赁来盘活资产,以此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全县47个村通过此种途径增收,占比45%。
3、三产服务增收。城中村、工矿村利用信息、区位等优势,成立公司或合作社,发展三产服务业,有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如府城镇府城村,立足城中村的地缘优势,投资30万元,成立了集家政服务、物业保洁、水电暖维修维护、保安保卫等服务于一体的物业公司,党支部出面积极联系业务、拓展市场,既解决了23名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又可增加3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4、自主经营增收。立足优势,面向市场,村集体成立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发展特色农业,获取市场收益。如府城镇小黄村,集中流转土地140余亩,打造安泽县首个休闲观光绿色蔬菜园区(QQ农场),探索发展“自耕自种”和“托管耕种”两种经营模式,并开放发展休闲观光鱼塘,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此一项达6万余元。同时,专门雇佣贫困户对QQ农场进行日常管理,既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5、村企合作增收。尝试探索“引进来”战略,引企业、引资金,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带动集体和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如府城镇桃寨村,积极引进临汾市三月三公司,为该公司流转土地100余亩,用于种植树莓,通过入股、提供服务等方式,为集体经济增加2万元左右的收入。
6、乡村旅游增收。充分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人文资源,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举办乡村旅游节,发展休闲旅游业。去年国庆期间,全县4个乡镇38个村同时举办乡村旅游节,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0余万元,实现乡村旅游向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发展。如府城镇上掌村、和川镇岭南村、马壁乡马壁村、杜村乡小李村等,成功举办红叶传情、麻衣寺塔、龙门福地、“小延安”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节,通过市场化运作,先行先试,探索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7、光伏发电增收。依托相关政策扶持,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将不竭的阳光变成持久的财富。一座100千瓦电站,年发电量为10万度左右,预计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申报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站项目,就可得到政策扶持。目前全县30个贫困村,总计3800千瓦的电站已完成建设并开始发电,其中29个村分别集中在3个村进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收益。如马壁乡在下石村集中建设8个村900千瓦的光伏电站,预计每村年收入可达10万左右。同时,非贫困村也多方筹资建立光伏电站,增加集体收入。如府城镇大黄村第一书记贷款发展村级光伏电站100千瓦,可为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左右。
8、兴办实体增收。通过集体筹资、注册公司,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如和川镇孔旺村,充分挖掘本村丰富的山泉水资源优势,多方筹资50万元,创办以生产销售桶装纯净水为主的孔旺山泉纯净水有限公司,年生产桶装水28万桶,2016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扩大规模,将销售网络覆盖整个县城,并向周边县市拓展,预计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
9、投资分红增收。将土地、资金等集体资产作为股份,参与相关合作社或公司的产业经营,每年享受分红收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良马乡良马村,投入40万元资金入股黄花香养猪合作社,2016年获得分红5万余元;杜村乡桑曲村集体入股江林生态养殖公司31.2万元,年收益达3万元。
10、电商营销增收。搭建“互联网+党支部+种养户”销售平台,架桥铺路,掌上服务,实现农户、集体收益双增长。如府城镇三交村,村集体成立购销合作社,对当地木耳、蘑菇、蜂蜜、小米等土特产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利用网络进行统一销售,既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也增加了集体收入。
11、林药提质增收。充分发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在集体土地和林地上,发展林药间作、林下经济,重点对连翘进行培育和种植,以此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冀氏镇15个村,村村建立集体野生连翘培育基地,进行专业化、科技化管理,实现了药效高、产量高、品质高、价格高“四高”效应,亩产由之前的60斤增加到现在的600斤,预计每村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左右。同时,贫困村依托国家生态治理扶贫政策,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雇佣贫困户栽植树木,促进集体和贫困户个人“双增收”。
12、招才引智增收。村集体牵头引进先进技术或高层次人才,建立产业基地、试验基地,带领当地群众发展新兴产业、前沿产业和特色产业。如冀氏镇冀氏村,先行先试,积极引进临汾“千人计划”签约专家和人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尝试羊肚菌种植,目前已试种2个大棚,每棚预产400斤左右,每斤售价70元左右,预计年收入3万元。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问题与不足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我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精准施策,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发展路径占比不高。我县12种发展路径中,资源开发、资产盘活等传统发展路径所占比例较大,且资源、资产收入为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普遍占到50%以上,有的村甚至达到90%,这些收入的特点是收入稳定,增收空间小,而自主经营、村企合作、兴办实体等新型发展路径则占比较小,有的路径甚至只有典型的1-2个村。这些情况表明,我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仍然后劲不足、动力不足,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壮大集体经济资金不足。去年,按照“两个不低于”要求,省市县各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每个村工作经费平均达到10万元,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村级发展的需要。以300口人的中型村为例,“两委”成员工资一项就需支出6至7万元,加之环境卫生整治、护林防火、防汛、党建等日常开支3万元左右,经费所剩无几,仅能维持正常工作运转,要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产业实现“滚雪球”式发展难度较大。
3、农村基层干部结构不优。在104名村党支部书记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仅有13人,55岁以上17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5人,书记队伍总体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能力不足。有的书记有干劲,但苦于能力不足,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壮大集体经济方面束手无策,时间长了,逐步进入“一年干,二年等,三年换”的状态;有的支部书记前怕狼后怕虎,做事畏畏缩缩,追求“平稳过度”,“等靠要”思想严重,“学做改”方面欠缺,不敢第一个“吃螃蟹”,不敢试水闯新路。同时,党员队伍也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只有20%,50岁以上党员占比达49%,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比38%,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占比35%,有能力发挥作用的党员少,甚至有的党员还是“贫困户”,更谈不上发挥引领带富作用。
4、山区农村发展后劲不强。主要表现:一是区位受限,受山大沟深影响,人流、物流、信息流不畅,经济发展受阻;二是产业单一,农业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传统种养业占比大,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程度低;三是地广人稀,全县500口人以下的村占到53%,1000口人以上的村只有17%,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为老弱病残人群,劳动力紧张、青壮年稀缺的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偏僻山村,几乎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杜村乡良种场村,只有19户53口人,村里一共13名年轻人,其中8名常年在太原和南方打工,平时家里都是老人和小孩,发展集体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打牢基层基础,培育引领型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议打破年龄、学历限制,选农村能人、致富能手,给予“留得住、稳得住”的待遇,将更多敢开拓、善经营、事业心强的人才充实到“两委”班子;加大农村年轻党员的培养力度,逐步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充实农村后备力量;继续加大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选派力度,形成不断档、常态化的体制机制,给予一定的政治生活待遇,真正使学历高、年轻化的干部沉下去;进一步强化机关单位包联帮扶机制,以“三联两报到”为抓手,推进项目、资金、技术进驻到农村一线、田间地头,做到有目标、有督查、有考核;同时,建议撤并人口较少的村和偏远山村,把200口人以下的村庄进行整合,优化村庄设置,提升村级管理水平。
2、坚持聚财聚力,构建多元式投入体系。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使村集体有钱发展产业、有钱投资项目。建议上级部门建立“企业兴办产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双赢”机制,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向农村汇集。统筹整合部门资金、行业资金向农村倾斜,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充分发挥山水田园优势、无污染无公害产品优势,采取村企合作、资产入股的方式,引进企业和客商,引进资金流、信息流。
3、谋求创业创新,打造升级版集体经济。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五年上水平”的战略规划,探索发展年年有收益的产业模式。做好“精品旅游”文章,挖掘古色荀子文化、绿色森林公园、红色太岳革命、土色山水田园等资源,以村为单位建设精品景区、打造精彩线路、推行精细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增收创新路。做好“林药提质”文章,发挥林子大、药材多的优势,引导村集体发展经济林、中药材,发展林药间作、林下经济,打好“供给侧”、“需求侧”组合拳。同时,要做好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资源、资产、资金相结合的文章,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4、探索方式方法,建立项目化推进机制。实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个挂钩”,即与党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与干部选任挂钩、与功勋书记评选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村干部绩效报酬挂钩,倒逼村“两委”全身心投入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来。实行“建账、对账、查账、交账、销账”的“五账”工作法,定岗定责定人,查责任、查任务、查进度,将年度目标具体到项目、分解到人头、落实到节点,形成精准化的目标体系、全覆盖的责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