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经营模式的新尝试及其启示——日本岛根县农业集约化经营调查手记
日期:2009-11-02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陈戎杰
字体:
打印
2007年秋学期,笔者利用赴日讲学期间的空隙,先后对日本关东、关西地区一些县(相当于我国的省)市的农产品流通及农村经营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从而近距离地感受了日本近年来农业经营改革的成效,从中也深感中日两国在农业经营方面有许多相似并值得相互借鉴之处。在对岛根县的调查中,笔者曾先后拜访了当地大学的教授、县立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听取了当地专家学者对岛根县农业经营与未来发展规划的相关介绍、说明;同时,也访问了当地部分基层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及农户。本文主要是对该县松江市近郊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进行实地调查所获数据资料的整理,从中所反映出的日本近年来在农业经营改革中的某些举措值得我国相关方面参考、借鉴。
一、岛根县农业经营概况
岛根县是位于日本中国地区(日本的行政划分区域,由本州岛西部的五县构成)北端,西、北两面濒临日本海,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历史上曾是日本与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往来的重要窗口之一。目前全县总人口为748,620人(2004年普查数),居全国第48位,也是日本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26.8%,为全国第一(日本全国平均19.5%,2004年)。该县面积约6,707.52km2,以山地为主,78.9%为山林,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6%,其中水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0%。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约占农产品总产量的40%。除此之外,另有和牛育仔、育肥、奶业等畜牧业,以及葡萄、甜瓜、卷心菜种植等利用当地地理环境而进行的农业等。此外,还有水产养殖与近海捕鱼业。整个农业在当地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高于日本全国平均水准,2000年达到2.4%(全国平均为1.4%)。而食物自给率也高出全国平均数,2004年达到63%(全国为40%)。由此可见,其农业相对于日本其他地区而言显得更为突出些。
根据当地学者的介绍,该县的农业经营目前也面临着与日本许多地方相类似的问题:即,⑴从事农业的人口以及农业的产值处于持续的下降;⑵无人耕作而被迫荒废的农地情况正日趋严重。为此,该县在农业经营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应对:其一是鼓励、扶持分散的农户形成规模化的“集落营农”①或“农业法人”②的经营方式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对此,国家及地方政府除给予各种形式的补贴和政策支持外,也重视相关的指导和完善配套服务。如推广水浇农业、大棚设施和协助土地借贷等;其二是为确保农业事业的传承,促进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2000年起就致力于鼓励当地非农企业参与农业相关业务,充分利用这些企业各自的优势和资源,促进地方农业从耕作、饲养到产品销售等各环节能得到良好发展;其三是在协助产地销售(日语称为“地产地销”)政策广泛推行的同时,注重培养当地一些具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积极拓展全国甚至海外的销售市场。如松江市大根町的牡丹就远销欧美及台湾。
二、松江的集约化农业经营
松江市作为该县首府,人口较为集中,除本身的20余万人口外,加上紧邻的鸟取县的米子、境港两城市人口而形成约40余万人口的商圈,并且松江古城址又是知名的观光景点,每年吸引了相当可观的县外,特别是来自于东亚的游客,2003年达到200多万人次。为此,地方政府推出了农产品“观光销售”的促销措施以对。在该市530.27km2面积中,52%为山林,农地约占10%,农业从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为67.5岁,其中,20~49岁的仅为6.9%,而70岁以上的竟然占到53.3%(2005年普查数据)。此外,农业的弃耕率也较严重,2005年达到24.9%,高于全县18.4%这一平均水平。
松江市周边的农业经营属于都市近郊型。由于接近消费者,相当部分农产品以产地自销的形式进入本市及周边城市的超市与零售点。其农产品的流通路径如下图所示:
由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口中老龄化问题较严重,且规模小、兼职农户所占比例相当高。对此,当地农协、NPO(非营利组织)等机构团体从组织生产到提供相关服务等多方面给予农户以协助,试图用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来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其具体包括:⑴通过协助零散农户进行“集落营农”等合作经营的方式,推进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规模效益。近年来当地组织性农业经营团体正逐年增多,2006年比前一年增加了9个,达到41个,其中“集落营农”组织由27个增加到28个。⑵致力于推广有机农业和高附加价值农产品的生产。如利用当地宍道湖周边土壤、水质和使用蚬子壳粉末为有机肥料而生产的名为“蚬米”的优质品牌大米、享有相当声誉的云州人参、大根岛牡丹等。⑶积极鼓励非农企业参与农业,以及通过农业法人等组织带动、影响零散农户改变其生产是农户,流通是农协或批发市场的观念,将农业由单纯的生产向“经营”转变。
在实地走访、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地与日本许多地方一样,近年来在农业经营方面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十分重视挖掘、扶持及推销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许多村镇甚至运用所谓地域CI战略与现代网络手段来积极推介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而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与相关协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二是继上世纪7、80年代普遍开展“一村一品”以来,近年来产地销售(即“地产地销”)方式被广泛导入,并随之带来了农产品经销模式——直销网点、物流以及观光农业等系列相关产业的联动调整、发展。三是伴随消费者关注农产品安全而来的产地追溯制度、品牌意识,一方面促使产地销售模式得到普及,同时也成为了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推动力。
三、松江市郊K农园的事例(农业法人经营)
K农园位于松江市郊东南部较为平坦的地势上,周边土壤属粘性土质,富含氮、碱和硅酸等,其养分状态良好。该农园拥有30公顷稻田和约0.7公顷的大棚蔬菜地。从业人员除社长K先生夫妇(年龄均已超过60岁)外,另有固定员工4人和临时员工若干人。
据K社长介绍,该农园的田地相当部分为租赁而来,年租金约为10公亩(1公亩=0.15亩)1~2万日元。其经营的农作物均属符合JAS(日本农林标准)法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产品除大米以越光品种“岛根米”(粳米)品牌为主外,大棚蔬菜则主要根据季节和市场需求而有所不同。例如,冬天栽培黄瓜,春天则为西红柿等。由于K农园属于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约化农业法人经营,其生产到销售过程显示出以下的优势:
第一,由于集约化经营,其有机肥料等农资成本被大大节约。例如,该农园使用的有机肥料主要是家畜粪便和自身加工大米所剩米糠的混合物。按日本JAS的标准,作为生产有机农产品,乳牛的粪便不能利用,其原因是乳牛喂养的饲料中含有添加剂,因而只能使用饲草喂养的肉用牛粪便。该社于是与相关养牛场协议,定期以卡车(4t,运费2万日元)免费运回后自己搅拌而成有机堆肥。这样,在肥料成本上就能大大的节约一笔。
第二,由于规模化经营,在意识上使之从生产者变为经营者,由家庭式作业变为按薪酬核算的工作体制,因而在生产规模、资金借贷以及信誉度等方面都较原来有很大提升。同时,从业人员的劳动时间、厚生福利以及社会保险等都能得到相应保障。
第三,由于规模化经营,效益与规模能得到一定保证,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其产品从加工到销售,在价格方面的自主性也能得到相应体现。
第四,由于是农业法人化经营,有时还会接受别的零散农户在播种、收割期业务上的委托作业等。这也可以增加其额外收入和更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农机器具。
四、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启示
日本近年来的农业经营既有与我国相似之处,也有其独自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农业劳动人口的老龄化与数量持续递减,是其面临的最大困境。对此,日本各级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农政改革措施,其目的也是试图扭转这一局面,提高食物自给率,提升农业经营效益。而此次在对岛根县农业经营的调查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从相关职能部门到农业经营者之间均对未来农业发展前景抱有深深的忧患意识。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笔者认为当地农业经营方面的某些举措对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运用政策手段支持、鼓励农户自我选择不同方式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可提高农业经营的效率,又能部分减轻因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所带来的困惑。这一点值得无论是青壮年外出务工众多的边远山区,还是因城市化而带来务农人口锐减的沿海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借鉴。
其次,不分老少和文化层次积极推进农业经营观念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事项。目前,日本农业也同样面临着全球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压力,各类协会组织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当地农户,特别是属高龄化人群的农户在合作或合资的过程中去尝试改变经营方式与经营意识,而贯穿其间的就是集约化的规模经营。
第三,重视农产品品质安全保证、致力于推进有机农业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调查过程中,无论是基层农业部门、协会组织,还是一般农业经营者,对于农产品安全问题均非常重视,同时,也十分强调有机农产品未来发展问题,认为日本农业竞争力的核心之一也在于此。
本次对日本局部性地区农业经营进行实地观察、调研所获资料虽然还显得十分有限,不过从中也能反映出当前日本农业经营面临的某些结构性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农业经营的上述举措也许能为国内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某种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
陈戎杰,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博士,暨南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副教授。
E-mail:trjchen@jnu.edu.cn
注:①所谓“集落营农”是指同一居住区域的农户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劳力不足等问题而实施①集中耕作②共同购入和使用农用机械③以召集人为核心,形成从生产到销售乃至信息的共享等多种组织形态和方式的农业经营模式的统称。
②“农业法人”即“特定农业法人”,指在劳动力不足的地域,除自有土地外,在征得其他土地所有者同意,并获得其委托,承担相应义务,进行一定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