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职业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日期:2010-09-02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朱安文
字体:
打印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职业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朱安文
本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考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城市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综观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农业职业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建国之初,美国国力疲弱,为解决劳动力短缺、边疆防御和加强内部安全的需要, 美国采取积极的移民政策。1784-1786年三年间,美国政府连续颁布了三条法令,将按地段出售国有土地并逐步建立权利平等的新州。同时鼓励东部居民向西部迁移,掀起了西进运动的序幕。1832年杰克逊政府时期,允许农民占有土地,并逐步降低土地价格,造成拥有土地的农民数量迅速增加的现象。
随着西部开发的加快,越来越多新州加入了联邦大家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广物博、人口稀少。为加快经济的发展并在国会争得更多的议员席位,各州相竞推行优惠的移民政策。例如,威斯康星还动员境内居民邀请其欧洲亲属移民,政府为其提供单程的路费。总之,西部幅员辽阔的“处女地”,被政府用作开发西部的资本,美国充裕的土地和较高的薪金对欧洲移民产生了吸引力,1796-1860年间,约2.75亿英亩的国有土地被出售,约200万户农民在美国中西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
大量劳动力、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美国中西部开发提供了保证,但当时,耕种仍使用人力和简陋的犁耙,畜力还没有普遍使用,迫切需求新的农业机械、实用农业技术和高素质技术人才提高美国农业效益。19世纪中叶,美国先后发明了钢犁、收割机、打谷机等机械;1858年,伊利诺伊州的马歇兄弟发明了“联合收割机”, 将小麦收割效率提高两倍。同期,美国引进并广泛推行机器零件标准化,复杂的机械能迅速大量地生产。农业机械的革命需要大批农机制造、维修人才,但无论是东部大学,还是新建的教派学院或非教派学院,大多与社会现实脱节,不能培养实用的人才。即使到了1862年,美国工科学校也只有6所,由于学院数量少且学科分散,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莫雷尔法案》出台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1862年通过的《莫雷尔法案》提出根据各州议员数量赠与土地以支持农业和机械制造业在各州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从此开始成功地走上了一条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其后,美国国会又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案,如1887年的《哈琦法案》、1890年《第二莫雷尔法案》,均授权政府资助各州赠地学院的发展,为赠地学院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美国农业职业教育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美国增地学院办学特色
赠地学院创立之初遇到了诸多困难,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为社会接受。社会人士视赠地学院是次等品,不许子弟涉足,学生希望选择老牌公立大学或私立大学;而农牧民由于文化基础差,无法跟上正常进度。面对困难,赠地学院只能通过调整专业、改进教学方法使社会认可,并因此获得社会的肯定。纵观美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不难发现,其体现出以下办学特色:
注重实用,课程设置多样化。据相关统计,1862-1896年,美国共建立69所“赠地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都是在“赠地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名学府。为培养急需高素质专门人才,赠地学院开设农业经济学、园艺学、昆虫学、农业植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农场管理基础课程,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同时,根据地方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如威斯康星大学的牛奶脂成分测定、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玉米种子培育,而且还有木工、家具制造、农机维修、漆工、铸工、制衣、雕刻、电报学、铜板印刷、照相术等课程设置。课程领域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涉及到服务业等相关领域。
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地方经济。赠地学院利用人才、设备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开展针对性研究,重点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如威斯康星大学发明的奶脂百分比测定法可对市场销售的牛奶进行快速分级,该项成果为该州制奶业节省数亿美元。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赠地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兴办各种培训班、举办巡回园艺讲习班、发行通俗易懂的读物且举办函授教育。赠地学院除完成教学科学研究任务外,还积极主动地为所在州或社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受到农场主和农民的欢迎。
(二)赠地学院对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乡村人口、工商业、各种机构向星罗棋布的各个城市聚集。究其原因,赠地学院的创建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实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培养大批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赠地学院”办学经费充足,收费低廉,深得广大民众欢迎,美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1882年,“赠地学院”在校学生总数2242人,1895年增加到25000人,1910年达135000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3。正如美国学专家贺国庆所言:“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收割机、康拜因机等农用机械的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美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飞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人口中的比列从1850年的63.7%下降到1870的53%、1900年的37.5%;同期,美国农业总产量增长了7倍多,国内耕地面积只增长了l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只增长了72%。20世纪初,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
农业商品化促使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城市出现。随着美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专业化进一步加强,形成若干以单一作物集中种植的“生产地带”,主要有西部小麦带、中部玉米带、东北部多种经营带和南部棉花带。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客观上要求获得更广阔的投资场所,更接近原料市场、销售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随着同类专业厂家在某一地点的快速集中,别具一格的专业化城市应运而生,这些城市相互依存、联系甚密,形成较为紧密的城市体系。如内布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奥马哈利用地处玉米带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类加工,在其周围形成大批以畜牧产品为原料,专门从事买卖、运输、屠宰、半成品加工,罐头制造的小城镇,进而成为畜牧加工的专业化城市。
农业现代化导致农民分化,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但美国长期坚持的高关税政策以及俄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小麦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1866年一蒲式耳小麦卖1.53美元,1898年只值0.58美元,而农具的价格却比以前提高的一倍。农场主被迫低价抛售农产品,转而在市场上高价购买工业品,故而深受“剪刀差”盘剥。部分经营不善的小农场主被迫用土地抵押的方式来维持再生产,大批土地落入东部金融资本家手中,再加上垄断资本的控制以及联邦政府执行牺牲农场主利益的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宅地农民急剧分化,小农纷纷破产,就全国而言,1900年的农业工人总数已达到200万人,相当于农场户主总数的35.5% 。
大量剩余劳动力和破产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机会,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很快找到理想的职业,其余只能充当廉价工人。大规模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改变了美国人口结构,农村人口外迁洪流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
美国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脱贫致富已刻不容缓。美国农业职业教育依靠政府赠地和拨款、教学方式灵活、注重实践教学的特征对我国进行的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发展高等农业技术教育。美国“赠地学院”能迅速发展、壮大,与政府赠地及拨款密不可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近年虽有所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有所加大,但总体而言,经费短缺、社会地位偏低的现象仍没有改观。因经费短缺,实习、实训基地不足,许多院校仍停留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养殖阶段。此外,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影响了广大农家子弟选择的积极性。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发达的实用农业技术,政府应加大投资,改善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培养良好的氛围。
建立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美国农业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与其立足现实、课程设置多样化、教学方式灵活有很大关系。其不仅开设农学课程,也开设相关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教学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教学之余鼓励学生到农场、铸造场、熔铁炉及机械工厂参加生产实习,注重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研制脱节,餐饮、烹饪、养殖等专业招生困难,而模具制造、机床自动化、高级钳工等热门专业奇缺,两相对比,农业职业院校应当超前判断社会用工形势,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结合自身优势、注重技术推广,服务地方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除少数比较抢手外,大多数就业率较低,涉农专业更低,农业职业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意义。为改变现状,农业职业院校应适当降低入学门槛和收费标准,面向广大农民子女招生,为农村培养出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鼓励及提倡广大中青年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以函授、免费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培训,助其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