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农业概况
日期:2004-09-02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中欧农技中心
字体:
打印
一、荷兰概况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部濒临北海,海岸线长约1075公里。国土面积狭小,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江苏省的2/5,其中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与海南岛的面积相等。据人口普查,1998年1月的全国人口为1565万,陆地的人口密度为466人/平方公里,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其中,南荷兰、北荷兰、乌得勒支3省的人口密度分别高达1172人、935人和798人,而人口密度最小的德伦特省也有175人 。
荷兰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人口为71.8万。但是政府所在地在海牙,是各国大使馆和许多国际机构的驻地,人口44.3万。荷兰语为官方语言,但是由于其国际商贸和旅游业高度发达,荷兰至少有3/4的荷兰人会说一门外语,44%的人会说两门外语。
荷兰又称"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约有1/4的国土低于海平面,不但易受海潮入侵的威胁,也易受境内河流泛滥造成的涝灾。1927至1932年,在须德海口修筑了32公里长、堤顶平均宽90米的拦海大坝,把围起来的海域变成了面积1240平方公里的大淡水湖(艾瑟尔湖),向大自然夺得了17 350公顷土地,叫做"圩田"。荷兰全年降水大致在750-800毫米之间,除了8月雨量较多外,周年分布比较均匀。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农业生产不利的方面主要是是光热条件差,7月份平均气温为22℃。同时由于纬度较高(相当于黑龙江的最北部),光照不足,影响大田农作物的生长,据记载,1991年才1530小时。土地平坦而肥沃,主要河流是莱茵河、马斯河(又译默兹河)和斯海尔德河,还有众多的运河。除了运输之外,河流的重点不是灌溉而在于排水。
荷兰河流和运河纵横交错,海陆运输非常方便。1998年,铁路2800公里(其中1870公里为电气化铁路,1800公里为复线),高速公路2300公里,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2公里的铁路、67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加上其他黑色路面,每平方公里道路密度高达3.5公里。欧洲内陆流动的卡车中,荷兰约占70%。"欧洲门户"鹿特丹,人口59万,港口码头东西绵延近40公里,河道两侧高速公路密如蛛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转运港,常年货运吞吐量在3亿吨左右,承担着欧盟30%货物的海运量。阿姆斯特丹也是欧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离其10公里之遥的斯希波尔机场联结世界近230个城市,是欧洲第四大机场,它以其便捷和高效连续许多年被评为"欧洲最佳机场"。荷兰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分销中心,也是荷兰跻身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基本条件。
荷兰的历史充满着人民抗御洪水、抵御海潮侵袭的动人事迹。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农民就开始用挖排水沟的办法排走渍水,开辟出了大片低洼耕地,即"圩田"。那遍布荷兰大地的风车就是历史的见证。1927至1932年,荷兰在须德海口修筑了32公里长、堤顶平均宽90米的拦海大坝,写下人类改造自然光辉的一页。在1950年代,荷兰人民又完成了"三角洲工程",其工程之浩大再一次为世人所瞩目。长期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团结精神和合作的传统,人们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在荷兰,人们的矛盾容易通过谈判达成互相妥协、得到调解,农民很少起来罢工、闹事。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慎重但比较耗费时间的决策过程,被人们称为"圩田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或减少失误,而且一旦人们达成共识,执行起来就几乎一路绿灯,没有障碍。
荷兰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17世纪,被荷兰人称为"黄金时代"。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国,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掌握政权的国家。荷兰资产阶级政府对世界贸易的重视是当时其他任何国家政府难以比拟的。当时的200万人的荷兰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贸易和殖民国家。荷兰政府面对着航运业和商业空前兴旺的形势,抓住"商业革命"的契机,把发展世界商贸作为基本国策,积聚了巨额财富?quot;商业是荷兰政府的政治"。
几个世纪以来,荷兰就以"贸易立国"闻名于世。然而荷兰的国内市场狭小,对荷兰来说,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二战尚未结束,荷兰就在1944年与比利时、卢森堡结成关税联盟,后来又成为欧洲共同体的创始国(1957年);1991年,欧共体在荷兰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目的是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实现欧洲内部没有边界的统一市场和单一货币(欧元)。如果以阿姆斯特丹为圆心、1000公里为半径,可以看到荷兰周边的国家几乎都是高收入国家,人口密集并且有3亿之众,比美国还多,这为荷兰提供了世界上难得而独特的市场环境。1999年,荷兰的商品净出口总额达到3930亿美元,位于世界第八。
荷兰的国家货币名称是Guilder,通常译为"荷兰盾"。荷兰将是第一批使用欧元的国家,其转换率确定为2.20371荷兰盾兑换1欧元。2000年6月,荷兰盾与美元的兑换率大致是2.30比1。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就其经济总量而言,荷兰高居世界第12位,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 387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 760美元,为世界第18位。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荷兰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但是荷兰经济发达,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起来,荷兰农业有多项的"世界第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1.贸易立国,大进大出,农产品出口率世界第一 荷兰进出口额通常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以上,其农业的出口率高居世界第一。其特点是:1)人均创汇率高。在1989-1998年的10年里,荷兰每年平均农业的净出口值(即出口值减去进口值,按粮农组织口径计算)达到138.07亿美元,按农牧渔业以及涉农部门的就业人数平均,每人创汇超过48 691美元 ,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2)单位面积土地的创汇率高。荷兰的农用地(即耕地和牧场)总面积约197.1万公顷,每公顷的净出口额达到15 008美元,即每平方米农用地1.50美元,更是许多国际望尘莫及。
2.土地生产率名列世界第一 荷兰约有25万劳动力直接从事农牧渔业,不足劳动力总数的4%;1998年,荷兰的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5.52吨,土豆29.6吨,肉类11.43吨,蔬菜水果16.87吨。美国农业部按粮农组织的"国际美元"计算的结果表明,1991年荷兰的土地生产率为2468美元/公顷,劳动生产率是44339美元/人。劳动生产率稍逊于美国,但是土地生产率大大高于世界各国,名列世界第一。
3.建立了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 由于缺乏土地,荷兰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高投入--更高的产出"成为荷兰农业的又一特点。荷兰的设施农业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标准的水利和防洪设施。须德海拦海大坝工程把围起来的海域变成了1240平方公里的大淡水湖(艾瑟尔湖),向大自然夺得了17350公顷土地;"三角洲工程"的完成,使荷兰高标准防洪大坝和内河堤坝的长度达到了2800公里,堪称世界第一。无数条整齐交错的排水沟渠保护着农田,使低于海平面4至6米的农田也能获得高产,为世界奇观。2)玻璃温室的面积世界最大。全国的玻璃温室面积已经超过1.1万公顷,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以上。特别是在西部的威斯兰地区,温室集中连片,设施先进,以"玻璃城"驰名于世,常年为人们提供种类繁多的花卉、蔬菜和花球茎。
4.通过大进大出,成为人多地少国家高效农业的典型 荷兰197.1万公顷的农用地中,耕地89.4万公顷,牧场106.4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4%),按人均计,分别只有0.058公顷和0.069公顷(分别合0.87亩和1.04亩),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但是,荷兰农民通过"大进大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改善农业结构,用知识和资金替代土地,大量使用适合自己国情的农业技术,在农牧业生产方面,许多指标名列世界第一、第二(参见下文表2),创造出了常规农业难以想象的高生产率,成为人多地少国家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19世纪末叶,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廉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驶往西欧,冲击着欧洲市场,荷兰粮食生产失去了优势。荷兰政府没有采取"保护"政策,开放粮食市场,农民则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利用廉价的进口粮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使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在1970年代,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之比差不多正好是2:1。后来,由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配额制度,加上国内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呼吁,荷兰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园艺业因而迅速发展,其所占份额日渐增大,到1997年,荷兰的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之比变成了56:44。
荷兰种植业的特点是高度专业化,因而统计资料划分为大田作物种植业和园艺业,园艺业又可细分为露地花卉、温室花卉、露地蔬菜、温室蔬菜、露地观赏植物等。1995年,大田作物的产量只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8%,园艺业却占了35.4%。在畜牧业方面,荷兰也分成两类:普通畜牧业指的是主要利用牧场放牧的养牛业、养羊业,占用土地较多;集约型畜牧业主要是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立人工饲养环境(室内)的养猪业和养禽业,占地很少。在近十多年里,除了温室园艺业发展稳步上升外,其他各业都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发生过很大幅度的波动。
表1 荷兰农牧业产值的变化*(1984-1995年)
(单位:亿荷兰盾)
大田农业 温室园艺 普通畜牧业 集约型畜牧业
1984/85 14.95/18.3 17.80/21.8 43.70/53.5 15.25/18.7
1988/89 12.70/14.6 24.85/24.7 55.60/55.4 7.30/7.3
1992/93 6.80/7.4 24.20/26.3 48.80/53.0 12.25/13.3
1993/94 9.60/11.3 23.25/27.6 44.75/53.1 6.70/7.9
1994/95 19.00/19.4 27.80/28.4 40.25/41.2 10.75/11.0
1995/96 12.90/14.7 25.00/28.4 35.10/39.9 14.90/17.0
*根据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的资料计算;/左边是产值(亿荷兰盾),右边是所占百分比
1.种植业 如前所说,荷兰的种植业主要可分为大田种植业和园艺业。
(1)大田种植业 在1980-1996年间,荷兰从事大田生产的农场从16387个减少到14683个,年平均减少106个;其中,专门从事大田作物生产的农场为11434个。荷兰农场的平均规模为16.8公顷,其中规模小于5公顷的占34.1%,规模大于100公顷的占0.8%,多数集中在围海造田形成的圩田地区。荷兰耕地面积有限,加上光照和积温不足等气候因素,一些大田作物生产的成本较高,有时还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荷兰的谷物作物栽培在日益下降,种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谷物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轮作,产量维持在140至160万吨的水平,波动不大。国内产量只能满足本国需求的1/4到1/3,需要从邻近的国家大量进口。
经营"大田作物"的农场占用的土地约64万公顷。除了谷类作物之外,荷兰的"大田作物"还包括马铃薯、洋葱以及甜菜等作物。这些作物都是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单产水平大都在世界的前列(见表2)。1990到1995年,荷兰大田作物的总产值大致保持在35亿荷兰盾的水平上。
马铃薯的产值在波动中有所增长,从14.9亿上升到近17亿荷兰盾。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主要原因似乎有两点:一是荷兰的马铃薯加工业发达,加工增值使马铃薯大田生产有利可图,二是着重发展种薯生产。种薯生产的要求较高,因此价值也高,荷兰生产的种薯可远销到欧洲及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据报道,其贸易量约占世界的70%。自1970年以来,饲用的青玉米的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仅在1990-1997年间,面积就从20.2万公顷扩大到23万多公顷。
表2 荷兰部分农作物的单产水平*(1995年)
(单位:公斤/公顷)
单产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倍数
小 麦 8 64 3.50
马铃薯 41006 2.65
番 茄 466667 16.98
黄 瓜 600000 36.92
茄 子 340000 20.78
青 椒 230000 20.93
*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计算
(2)园艺业 荷兰号称"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生产的项目包括花卉和观叶植物、蔬菜、水果和蘑菇,以及培育花球茎、苗木等。在1980-1996年间,荷兰园艺农场的数目在减少,从2万多个下降到15369个。
在荷兰,园艺业以温室花卉、蔬菜为主,露地生产为辅,占农用地面积约6%,其中玻璃温室面积已经达到1.1万公顷。温室大约有40%用于蔬菜生产,35%用于花卉生产,20%用于水果生产,其他生产效益可比露地生产高5-6倍。当然,温室栽培投资很大,玻璃温室每平方米建筑及附属设施的投资约为150荷兰盾,相当于每亩投资人民币45万元人民币。温室内部设施齐全,大都实行电脑控制和调节,生产操作过程已经转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包括自动供暖、通风、降温、灌溉、施肥、喷药、土壤消毒等。许多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制钵装土及产品分级采收都有相应的机械装备。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使生产适应市场的需要,温室园艺也在不断进行改造和升级。荷兰的温室大都实行专业化生产,致力于产品的精益求精,力争生产独具一格的优质产品,一个公司或一户花农的几万平方米的温室,往往只生产两三个品种。
荷兰一年四季供应不同的鲜切花达5500多种,不同的盆栽植物2000多种,庭院植物2200多种。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提供给拍卖市场的品种就有200多个。其他著名的花卉种类还有月季、菊花、香石竹、百合、唐菖蒲、水仙等等。荷兰特别重视花卉的改良和选种,还不断引进热带亚热带的花卉,几乎年年都能推出新的品种。荷兰还是欧洲唯一能大规模生产兰花的国家,1993年,仅虎头兰就销往国外5180万枝,价值7740万美元。温室种植花卉的密度通常很高,菊花、香石竹、玫瑰等每年每平方米可生产切花250至300枝,有的可高达500枝。现在荷兰每天向世界出口1700万枝鲜切花和170万盆花。观叶植物也是荷兰园艺业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
荷兰的花卉球茎产业也非常引人注目。1996年,球茎的栽培面积有1.78万公顷,有3000多家公司从事球茎生产,占荷兰农业产量的3.5%。郁金香的栽培面积最大,有8500多公顷,年产球茎30亿个;百合、唐菖蒲、水仙等球茎产量也十分可观,达60亿个。荷兰每年出口的球茎有70亿个,价值7.5亿美元。
荷兰温室里栽种的番茄、黄瓜、甜椒等,普遍采用无土栽培。温室蔬菜以番茄的面积最大,其次是黄瓜、甜椒和生菜。荷兰的农业科学家培育成了不少特高产的蔬菜品种。温室里,番茄种在10×10cm2 的塑料营养钵里,并且有一定数量的蜜蜂,植株攀缘向上生长可达30米,有效生长期达12个月,每平方米的产量高达60-70公斤。温室黄瓜每株可结50多个黄瓜,在超级市场里,一个黄瓜差不多卖一美元。甜椒植株高度可达3米,每平方米可产30公斤。
荷兰较大规模的蘑菇生产始于1950年代,近几十年里发展较快。荷兰蘑菇农场的平均规模为1400平方米。为了节省宝贵的土地,不少农场利用地下隧道从事蘑菇生产。蘑菇一年四季均可生产,一个周期是3星期,每平方米每周期可生产蘑菇25-30公斤。荷兰的蘑菇产量现已跃居世界第
三,年产约20万吨。
荷兰的水果主要是苹果和梨。现在果农们都已改为低树干品种2.5米,在树干上嫁接,第二年开始结果,每公顷可种4000棵,每公顷产量20吨。
表3 荷兰园艺业的产值(1970-1996年)
(单位:亿荷兰盾)
1970 1980 1990 1994 1995 1996
花卉和观叶植物 5.5 24.31 52.81 65.76 67.03 70.54
蔬 菜 11.03 22.71 39.97 38.45 36.52 37.92
花卉球茎 2.84 5.44 7.12 9.11 9.46 9.74
苗 木 1.10 3.23 6.86 2.50 2.50 2.51
水 果 2.61 3.86 6.99 5.70 5.32 4.66
其 他 0.34 2.25 4.53 5.65 6.05 5.45
资料来源: 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
2.畜牧业 在荷兰,畜牧业是最重要的农业部门。荷兰虽然人多地少,牧场的面积要比耕地的面积大。如前所说,荷兰的畜牧业大体上分为普通畜牧业(养牛业、养羊业)和集约型畜牧业(养猪业和养禽业)。表4和表5概括地反映了荷兰将近30年里畜牧业发展的情况,其中一些产量的波动大都是受到市场的影响。由于养猪业和养禽业不需要占用很多的土地,增长的幅度比较大。
(1)普通畜牧业 荷兰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而驰名,但是由于欧盟农业政策规定了生产配额,不得不限制生产。荷兰1998年饲养的牛为428.3万头,分别比1994年减少了9%。其中奶牛从1990年的187.8万头减少到1998年的161.1万头,平均每年递减1.93%。荷兰奶牛场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饲养量大于100头的大型奶牛场有1612个;与此同时,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从1970年的4332公斤上升到1998年的6890公斤,总产量从1985年的1253万吨下降到1998年的1110万吨。荷兰奶牛的饲养方式是:在半年的时间里,牛日夜在牧场上吃草,在畜栏的半年里,75%的饲料是青贮饲料和干草。荷兰的草场或饲用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每公顷可达12-15吨,成为养牛业的基础。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高,黄油和奶酪的产量为国内消费量的3倍和5倍。1998年荷兰的牛肉产量为55万吨。
荷兰绵羊的饲养量在减少,从1994年的177万只下降到1998年的139万只,产羊肉2.6万吨;相反,山羊的数量却在增加,同期从6.4万只上升到13.2万只,其中有一半多是奶山羊。此外,荷兰饲养的马也在增加,从1994年的9.73万匹增加到11.36万匹。
(2)集约型畜牧业 荷兰养猪的农场在1990年有2.92万个,1996年减少到了2.12万个,但农场规模逐渐扩大。其中,饲养头数不足100头的农场减少了一半多,而多于1000头的则增加了22%,达到了4737个。专门饲养肉猪和母猪的农场也朝更大规模发展。饲养母猪头数不足50头的,从1990年的4855个减少到1996年的1979个,而母猪头数多于250头的农场则增加了40%,接近1600个。欧盟对养猪没有限制,但是荷兰国内对养猪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养猪业受到了一定的控制。1998年荷兰年饲养的猪约1345万头,比1994年减少了8%,产猪肉167.5万吨。
欧盟对养鸡也没有限制,因此荷兰养鸡业发展非常迅速,饲养技术的提高成效明显。1960年,每只蛋鸡每个平均下蛋210个,1995年达到了301个。肉鸡饲养按标准应当在44天里达到1.7公斤。现在,饲养1万只以上鸡的养鸡场占到总数的4/5以上。1998年全国饲养的鸡大约有9870万只,比1994年增加了7.4%;其中,肉鸡约占57%,比重还在上升;蛋鸡占43%。1998年鸡肉产量72.8万吨,鸡蛋产量62.4万吨。
荷兰还饲养火鸡和鸭,其中火鸡的存栏量约136万只。
表4 荷兰畜牧业的发展变化(1970-1997年)
(单位:万头/只)
1970 1980 1990 1995 1996 1997
牛 431.4 522.6 492.6 465.4 455.1 441.1
奶 牛 189.6 235.6 187.8 170.8 166.5 159.1
猪 553.3 1 013.8 1 391.5 1 439.8 1 441.9 1 518.9
绵 羊 - - 170.2 167.4 162.7 146.5
蛋 鸡 2 530 3 750 4 430 4 024 4 169 4 234
肉 鸡 3 010 3 860 4 110 4 383 4 414 4 499
资料来源: 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 表示缺资料
表5 荷兰畜牧业的产值(1970-1996年)
(单位:亿荷兰盾)
1970 1980 1990 1994 1995 1996
牛 奶 31.03 72.22 79.59 76.30 77.57 74.11
牛肉和小牛肉 15.65 26.82 35.17 36.81 34.16 28.83
猪 肉 20.24 36.96 63.21 52.40 54.51 63.97
鸡 蛋 3.94 11.92 10.92 8.61 8.08 10.34
鸡 肉 5.71 9.12 14.19 13.75 13.35 15.11
其 他 - - 5.44 5.57 5.17 5.20
资料来源: 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 表示缺资料
3.渔业和林业 荷兰有12个渔港,是欧洲第8大渔业生产国;渔获量约52万吨。主要的种类有鲱鱼、鲭鱼、鳕鱼等,主要的渔场是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部、爱尔兰西部和南部、以及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等地。荷兰渔业公司的装备水平从"凡德兹凡"公司可见一斑:这个公司建立于1888年,有150个职员,拥有3艘世界一流的拖网鱼船,船长在88-120米之间,宽14-19米,吃水深度5.5米至8米,24小时冷冻能力130吨到250吨,年营业额达到4000万美元。1996年荷兰鱼产品的出口值14.7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1位;进口值11.42亿美元,净出口达到3.37亿美元。
为了保护资源,近海捕捞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内陆淡水养殖业因此迅速发展,现有25个鲶鱼养殖场,年产量45万吨;鳗鱼场10个,产量20万吨;淡水鲑鱼场10个,年产量5万吨。
荷兰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全国有森林面积3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8%。
4.农产品加工业 荷兰农业部门的突出之点是具有发达的加工业,门类齐全,涉及乳品和肉类加工、鱼贝类加工、鸡蛋加工、马铃薯和蔬菜水果的加工、糖果糕点、油料和谷物加工、酿造和饮料、焙烤食品、调味品和食品配料、运动食品、快餐食品和小吃等等。联合利华(Unilever)和"喜力"(Heineken)啤酒等都是驰名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7%。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原料增值的关键环节,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5年,荷兰农业、渔业部门就业的有25.1万人,而农工业的就业人数约58万人;其中,食品和饮料工业15.2万人,相当于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1995年农牧业的产值为357.7亿荷兰盾,农产品由于加工实现了大幅度增值,使产值达到了791亿荷兰盾,全行业增值幅度达到121%。
荷兰拥有强大的农产品加工能力,除了本国提供的原料,还大量地加工进口的农产品,大部分往往是加工增值后再出口。许多农产品以原料的形式进口,价格较低;出口的加工品与原料价格相比,增值的幅度十分可观。以大豆为例,荷兰不生产大豆,1993-1995年间,年平均进口大豆414万吨,加上进口大豆产品,每年总花费12.96亿美元;除国内消费外,豆油和豆饼均有净出口,年平均分别达到36.5万吨和82.6万吨,每年的净出口值可达8亿美元。又如啤酒,荷兰生产所需的原料基本上都依靠进口,但是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成为啤酒的生产大国,出口迅速增长,净出口量从1980 年的33万吨、1985年的50万吨上升到1997年的81万吨。
5.农业对外贸易 "贸易立国"在荷兰有悠久的历史。荷兰人民是善于经商的民族,其外贸战略是"大进大出",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幅度调整农业结构,大大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了巨额的贸易盈余。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在1961-71年、1971-81年、1981-91年这三个十年里,荷兰农业净出口额以年平均14.5%、15.7%和9.7%的速度持续猛增,从1989年起连续保持农业净出口世界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表6)。荷兰的人均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1/12,务农人口也只有美国的1/12。可是,在1989-1998的10年里,荷兰的净出口额大约是美国的66%。所以,按人均计算,按单位面积土地计算,荷兰农业部门创汇率之高都是其他国家所难以相比的(表7、表8)。
表6 世界农产品出口(净出口额)前6名的历史演变 (1961-1998年)
(单位:亿美元)
国__家 1961 1971 1981 1991 1996 1997 1998
美__国 13.5 17.8 267.4 179.6 283.6 214.8 154.9
荷__兰 3.2 12.4 53.0 134.5 166.4 141.8 126.4
澳大利亚 13.7 20.8 84.3 87.0 133.0 141.1 117.1
法__国 - 3.1 46.2 93.8 127.8 126.0 117.0
阿根廷 8.2 13.1 58.3 66.0 84.6 105.3 107.7
巴__西 9.7 16.0 74.4 52.0 80.3 98.4 93.9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各年《贸易年鉴》计算,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即为净出口额。进出口商品中未包括鱼类、园艺类、蘑菇、果汁及部分饮料等。以鱼产品为例,1994-1996年的平均数字,荷兰和澳大利亚都是净出口,分别为3.37亿美元和1.03亿美元;而美国和法国都是净进口,分别为38.34亿美元和21.02亿美元(粮农组织渔业年鉴)。
表7 荷兰农产品的净出口额*(1985-95年)
(单位:亿美元)
1985 1990 1994 1995 1997
农产品贸易额 46.83 129.65 149.47 153.96 141.76
肉及肉制品 20.40 42.86 39.56 37.38 31.49
乳制品和蛋类 15.67 25.16 22.72 19.63 18.87
水果和蔬菜 4.66 14.21 23.93 28.96 20.41
原 料 5.14 23.32 31.98 27.42 22.20
饲 料 - 4.51 3.86 3.51 5.46 9.91
植 物 油 2.77 2.75 2.97 2.91 4.27
活 家 畜 4.52 4.90 2.84 3.81 0.03
油 籽 - 9.57 - 13.55 - 10.62 - 15.65 - 11.33
谷 类 - 5.40 - 3.28 - 3.59 - 2.79 - 1.03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各年贸易年鉴;出口商品未包括鱼类、园艺类、蘑菇、果汁及部分饮料等。 - 表示净进口。
表8 1997年荷兰部分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万吨)
出口量 在世界的名次 占世界的%
肉 类 168.0 2 8.94
炼 乳 22.4 2 20.83
黄 油 16.3 2 11.54
奶 酪 44.5 3 15.30
带 壳 蛋 31.8 1 33.71
液体蛋和蛋粉* - 1 19.34
啤 酒 81.0 2 13.09
巧克力产品 16.8 2 7.15
资料来源: 根据粮农组织;*液体蛋和蛋粉的出口值为6600万美元。
荷兰进口的农产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包括谷物、豆类、油料等,特别是为了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饲料。荷兰本国土地资源有限,气候条件也不甚理想,粮食生产不够国内消费,每年需进口440万吨到650万吨,其中小麦220到270万吨;粮食自给率保持在30%左右,小麦的自给率大致是45%。如果没有大量进口的饲料来支撑,荷兰是不可能有巨额的畜产品出口的。1980至1998年的19年里,荷兰为支撑畜牧业发展的饲料进口额总共达到了68.39亿美元(表9)。
表9 荷兰不同时期玉米、大豆和其他油籽和各种饲料的进口值*
(单位:百万美元)
1980-86年 1987-92年 1993-98年 1980-98年总计
玉 米 463.6 493.6 330.5 1 287.7
大 豆 770.6 918.7 1 120.3 2 809.6
其 他 油 籽 370.2 479.0 330.5 1 179.7
油 籽 饼 粕 370.2 479.0 493.8 1 343.0
食品工业副产品 43.9 34.8 28.1 106.8
木 薯 9.1 50.8 24.1 84.0
鱼 粉 4.9 10.1 12.8 27.8
* 根据粮农组织的数字计算。
第二类是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很少的产品,特别是热带水果、咖啡、可可、茶叶以及廉价粮食(包括木薯);其中很大一部分加工增值后再输出国外,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世界上最大的可可集散地不是在非洲或南美,而是荷兰的第二大港阿姆斯特丹,每年在此成交的可可豆占世界总量的20%(表10)。啤酒也可以列入这一类:啤酒的原料主要依靠进口--大麦平均每年进口的在100万吨上下(荷兰本国生产大麦主要是为了轮作,每年的总产量仅26~27万吨)、麦芽20万吨左右,啤酒花则几乎完全依靠进口。1997年,荷兰出口啤酒81万吨,占世界的13.1%,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出口额9.12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表10 荷兰在不同时期可可的进口和巧克力的出口*
(单位:百万美元)
年 份 总进口额 总出口额 净出口额
1980-86年 676.7 830.3 153.6
1987-92年 841.5 1127.7 285.5
1993-98年 990.9 1496.2 505.3
* 根据粮农组织的数字计算。
第三类是本国能够大量生产、但由于欧盟配额的限制而不能满足加工业需要的原料产品,包括牛奶、肉类等。以牛奶为例,荷兰人均牛奶占有量700多公斤,国内消费不足生产量的1/3。但是荷兰乳制品加工能力远远超过本国的产量,进口牛奶的目的就是满足加工业的需要和扩大出口(表11)。在1993-1995年间,荷兰年平均进口鲜牛奶将近70万吨,每吨价格323美元;同时年平均出口将近17万吨,平均价1016美元,加工增值的效果十分明显。仅奶酪一项,荷兰进几年平均的净出口额就达到17-18亿美元。荷兰奶制品常年的出口总值大致占全世界出口额的1/5(表12)。
表11 荷兰在不同时期牛奶进口额的增长*
(单位:百万美元)
年 份 进口额 出口额 净进口额
1980-82年平均 63.50 34.76 28.74
1985-87年平均 115.23 32.75 82.48
1990-92年平均 250.88 99.18 151.70
1995-97年平均 265.66 198.40 67.26
1998年 206.57 174.93 31.64
* 根据粮农组织的数字计算。
表12 荷兰在不同时期主要奶制品净出口额的增长*
(单位:百万美元)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奶 酪 708.96 681.97 1521.51 1711.91 1433.80
黄 油 208.65 263.51 242.19 287.80 209.19
炼 乳 398.04 325.07 304.13 201.80 126.04
合 计 1315.65 1270.55 2067.83 2200.74 1769.03
* 根据粮农组织的数字计算。
比较表11和12,不难发现,从1980年以来,荷兰牛奶的净进口额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在0.8亿美元上下波动,但是仅奶酪、黄油和炼乳3项主要加工品的净出口额就从1980年的13亿美元急剧上升到1995年的22亿美元。仔细观察还可以进一步看到,加工深度较高的奶酪的出口值翻了一番,而加工较少的炼乳则大幅度减少。
在园艺产品的贸易方面,不能不提一下独特的荷兰拍卖市场。它使花卉业真正成了世界性的产业。目前,荷兰95%的花卉和80%以上的水果、蔬菜是通过拍卖市场分销的。拍卖不仅推动了荷兰农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荷兰农产品、特别是花卉产品的出口,使它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国。鲜花到拍卖市场,先要进行分类、分级、质量检查和包装之后,才能送到拍卖大厅,而这些工序对增加鲜花的附加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荷兰(也是世界)最大的阿尔斯梅尔花卉拍卖行,据称面积有71.5万平方米,120个足球场那么大,是由5000多花农或花卉公司组成的股份联合体,联结着500多个大批发商和150多家出口公司。拍卖中心的冷藏面积3万平方米。它每天清晨6点半开始拍卖,中午之前就将所有产品拍卖完。平均每天成交5万笔,卖出1400万枝鲜切花,绿色观叶植物150万盆,即全年销售35亿枝切花和3.7亿盆植物。该拍卖行平均每天有2000个货柜的花卉和植物发往世界各地;第二天,从这里发出的鲜花就可以在纽约、东京的超级市场和花店里同消费者见面,实现了真正的高效率。
四、农业科学技术
荷兰的农业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育种和温室技术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采用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方式,高投入,高产出,实现高效益,是荷兰农业的重要特点。具体说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采用节约土地的技术,着重提高单产 采用适合资源结构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高效化的必要条件之一。荷兰的国情决定着农业技术发展的重点,必须有利于节约土地,开发"增加土地的技术",提高单产。最重要的方面有:1)提高肥沃农田的单产水平。荷兰许多农作物的单产高居于世界的前列,大大高出世界的平均水平(见前面表2)。荷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许多国家望尘莫及的,其农业的附加值高居于欧盟15国之首。2)最经济地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例如在西部地区建造大片的玻璃温室,用于种植花卉和蔬菜;东南地区的海尔德兰省和马斯河以南,在原先比较贫瘠的沙地集中发展养禽农场。荷兰的养猪业和养禽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不仅是可以不受欧盟配额的限制,而且也因为能够密集饲养,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与以上两点相关联,荷兰每公顷农用地形成的农产品净出口量,从1985年的4910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13110美元(法国同期从126美元上升到366美元,美国从18美元增加到42美元)。3)重视提高畜牧业的单产。这有利于节省饲养棚舍的空间,节省劳动力和经营费用。荷兰的黑白花奶牛举世闻名,但是育种工作者并不满足,在美国、法国等地建立了信息中心,花费大量资金搜集这些国家及其邻国奶牛的资料,努力把世界上最好的遗传因子集中起来,提高饲料转化率,使本国奶牛性能始终保持在世界领先的地位。1995年,在世界种公牛的评比中,在最优秀的前十名里,荷兰囊括了前三名及第五名。1990-1996年间,荷兰奶牛头数减少了7.5%,但由于奶牛单产从6071升增加到6626升,总产只下降了2.9%。
2.发展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率 在荷兰,几乎找不到小而全的农场。荷兰农民强调通过分工和专业化提高生产率。例如畜牧业生产,奶牛和肉牛、肉猪和母猪、蛋鸡和肉鸡,往往是不同的农场分别饲养的。温室花卉也是如此。一般花农只种一种花,他们懂得什么季节主要种哪一种颜色的花最畅销。他们不但是这种花的技术专家,也是经营管理的行家。荷兰的农业科研也是一样,分工非常细,例如有专门研究露地蔬菜的,有专门研究温室蔬菜的。"玻璃温室生产研究试验站"着重研究提高透光率,减轻温室建筑材料的重量,增强温室抗风和耐压(主要是雪)的能力,等等,结果是在十几年里使温室耗能量降低了近一半。有专门生产各种温室设备的公司,每隔6-7年就能为农民提供新一代的产品。为温室生产服务的还有提供泥炭土、种子、花球茎、种苗、肥料、农药、容器、包装品等等的公司,每个都各具特色。在花卉行业,规模一、两公顷的温室花农通常也只生产2-3个品种,他们是特定产品的行家,不仅熟悉这些品种的各种特性,而且懂得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趋势。蘑菇生产也实行工厂化、机械化管理,生产蘑菇的原料配制也由专业公司完成。
3.积极采用资金密集技术和高新技术 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荷兰农业的资金密集度也不断提高,占主导地位的是典型?quot;资金替代土地"的技术。为了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收入,荷兰的温室的面积及温室技术都在迅速发展。温室既节省土地(有的甚至完全不需要恋?,又可摆脱自然条件的许多限制。荷兰的温室都具有现代化的设备,许多工作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机械系统控制不同种类花卉、蔬菜的最适温度、湿度、光照长度、水份、养份等等,优良的人工环境完全摆脱了不良天气的影响 。虽然温室花卉、蔬菜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但是加速了生产周期,仍然能够赢利。荷兰的研究机构和AVEBE公司合作,利用马铃薯淀粉制成了可完全降解和吸收的生物塑料,不含合成聚合物和添加剂,第一批产品已在1994年用于肉制品的包装。荷兰的奶牛场中,一部分已经开始用机器人挤奶,设备是荷兰自己设计制造的,在世界上居领先水平。利用机器人挤奶,不受劳动法有关工作时间的限制,每天可以均衡地挤奶,一天3到4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奶牛的单产至少可提高15%以上。机器人准确地记录着每一头奶牛的全部信息,根据每日的产量画成月度和年度的产量曲线,然后比较不同种公牛的生产性能。总之,荷兰农民总是力求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率。
4.实行严格、周密的科学管理 农民不仅懂得利用先进的"硬技术",而且非常善于通过"软技术"(管理、组织),使硬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荷兰的肉鸡加工厂,不但设备先进,许多生产过程都由计算机控制,而且要有时钟一样准确的计划。工厂每天加工几十万只鸡,既不能少,也不能多。为了确保鸡的稳定供应,必须对包括种鸡、孵化、不同配方的饲料供应、防病、运输、销售以及副产品的处理等等作出极其周密的安排。在半径上百公里的范围内,必须与养鸡农场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工厂及其合作伙伴们共有十多个计划人员,用电脑管理,沟通信息,以便对生产计划进行协调。温室切花的生产也是如此。以菊花生产为例,从土地翻耕、消毒到菊花管理、收获、分装,从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菊花幼苗的供应直到切花运送到拍卖市场,每一个步都必须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劳动力安排、肥料供应,等等。每个生产周期72天,确实像时钟一样准确。一个农场在一个周期生产的鲜切花可达几亿枝。管理上微小的失误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5.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宏观层次上,荷兰首先是根据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变化调整农业的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节约土地的生产项目。由于欧共体农业政策的限制,荷兰较早就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更好地利用了本国的比较优势,加速发展优势产业。在1975-1988年间,荷兰的大田作物产值增长23%,园艺业却增长了162%,特别是花卉业增长了2.3倍,蘑菇产值几乎增长了2.5倍。在同一时期,荷兰农业的产值从185.4亿盾增加到334.1亿盾。在1975-1994年间,在荷兰农业生产总值中,畜牧业从67%下降到54.7%,大田作物从占12%下降到7.5%,园艺作物则从21%上升到37.8%。1994年,荷兰大田作物的总产值为26.1亿盾,园艺业达到131亿盾,畜牧业是189.7亿盾。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全国农业的整体效益大幅度提高。荷兰农民善于实行这种精打细算、讲究利润最大化的计划,采取最佳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实现?quot;高投入--更高的产出"的效果。
五、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荷兰农业在半个多世纪里的迅速发展,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最重要的可以归纳如下:
1.造就世界一流的农民 荷兰的农民是典型的商品生产者。由于国家重视教育和推广,荷兰农民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不断上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荷兰农民的突出之处是那种艰苦奋斗、善于合作共事、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执着进取的企业家精神。他们渴求知识,努力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他们就强烈的市场和质量意识,他们懂得:不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现在的荷兰农民,无论是温室花卉还是大田作物,无论是奶牛场还是养猪、养禽,个个都装备了电脑,利用它进行生产管理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荷兰农民勤劳节俭,精打细算;但是,他们在生产投资方面,该花的钱却决不吝惜。一个农场主,一次投资几十万、甚至二三百万美元来改进设备,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2.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大进大出"的战略 发挥比较优势,进行资源交换,是荷兰克服本国自然资源贫乏、实现农业高效化的主要途径。
荷兰发挥比较优势,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进大出,二是加工增值。进口原料农产品的实质是利用国外资源,目的是从中获取尽可能大的利益。荷兰农产品的大进,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先进的加工技术和饲养技术,将原来低价值的原料或产品进行转化和加工,大幅度增值之后再行出口。荷兰大幅度削减了自己缺乏优势的大田作物,从土地较多、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获得农产品和原料,大大提高了本国土地的生产率,加强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990年代中期,荷兰本国的常年谷物产量为150万吨上下,人均占有量约100公斤,常年任锏木唤诹课?80万吨左右,两项总计,人均谷物占有量差不多是400公斤,为此,荷兰还必须大量进口饲料。1988年,各种糠麸、饼粕共计422.6万吨,鱼粉8.25万吨,即人均进口的饲料共达285公斤之多 。到1990年代中期,荷兰猪的年生产能力上升到1320万头、猪肉160万吨、禽肉58万吨、蛋98亿只;猪肉和鸡蛋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0%和40%,禽肉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位。荷兰农业部门的的产出中,近2/3用于出口,比美国高得多。虽然荷兰的农业产值只占GNP的4%,农业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的24%。
3.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知识创新 荷兰农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普及。这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这在三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1)农民。他们受到市场利益的刺激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对先进科技有迫切的需求,这是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基本推动力。2)农民合作组织。它们投入很大的力量参与农业研究,例如"荷兰皇家养牛总合组织"(Veepro Holland)就是合作性质的牛种改良研究机构,农民自愿参加。它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庞大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为全国养牛的农户服务,甚至农渔部和国家信息系统也需要从它那里得到咨询。3)国家。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荷兰的农业科研力量非常精干,高度集中,经费充足,设备先进。他们的许多研究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目标是达到世界一流。在申请国际研究课题中,荷兰的科研机构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瓦赫宁恩大学的农业学科齐全,在欧洲出类拔萃。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LEI-DLO)的研究力量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并且能直接参与国家决策。荷兰农业科技人员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十分活跃。无论是在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还是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都可以频频看到荷兰学者的名字。这有利于他们及时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实现知识创新。
在科技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方面,恩格斯有一个精辟论述:"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quot;(《致符·博尔吉乌斯》) 这在荷兰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4.实现专业化和合作组织的有机结合 荷兰农民懂得:专业化可以提高效率;不提高效率,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市场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而质量依靠每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只能在合理分工的条件下才能完善。与日本和许多欧盟国家不同,荷兰大部分是专业农场,"多种经营"的农场和兼业农场的比例很小,并且在继续减少。但是,单个农民的经营规模再大,在市场面前仍然是渺小的。合作社的作用就是"把小(农民)转化为?quot;。合作社以大型供货单位的面貌出现的市场上,增强了农民在市场(出口商、零售商、加工厂等等)面前的力量,可以获得较好的价格,并且减少风险。在荷兰,许多农产品,以及购销肥料、农药等等,都有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参加许多个合作社(据调查,一般都参加4至5个)。合作社总的趋势是合并、扩大,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如奶类合作社原来有30多个,现在已经大大减少,3个最大的合作社占有市场份额将近80%。淀粉用和种用的马铃薯各有一个,分别占有100%和70%的市场;肉类屠宰和甜菜各一个,都占了市场的40%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发展生产,荷兰农民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借到所需的资金。农民投资的保障是荷兰著名的银行--拉博银行(Rabobank),它是农民自己的合作银行。拉博银行已经成为欧洲最具实力的银行之一,国际业务迅速发展,仅用了20多年,就在国外开设了61个分行。
5.要有一个运转有效的体制 荷兰的高效农业是在一种十分有效的体制里实现的。好的机制有利于荷兰农民筛选出世界上最优秀的东西,为己所用,创造出世界的奇迹。作为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导因素当然是市场。但是在荷兰,农民及其合作组织、政府、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都有各种经济组织和行业组织或协会把他们有效地联结了起来,紧密而和谐,有利于及时沟通信息。荷兰人民通过谈判达成互相妥协、实现和解的所谓"圩田模式"也常常为人所称道。解决棘手的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讨论、协商的过程,但是一旦达成共识,就很容易执行,也大大减少了失误的可能性。
荷兰农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荷兰农业的对外依赖程度非常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因此农民收入的波动也比较明显;畜牧业大量的排泄物造成局部环境的污染,需要加强治理和控制生产,规模较小的农场被迫倒闭;一些大河和海潮对荷兰仍然构成威胁,防洪工程的建设不能懈怠。
六、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及其职能
荷兰农业的成功有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以下简称"农渔部")的贡献。根据1996年3月农渔部发表的《背景报告》,在"本部"工作的人员有一万人,另有7000人在"执行机构"里工作。概括起来,荷兰农渔部的职能 主要有:
1.统一的农业决策体系 荷兰的农业决策过程是:事先把各种问题和矛盾都摆到桌面上,反复权衡各方面的利益,互相妥协,最后达成一致。某一计划或政策一旦通过,各方面就必须严格执行。农渔部的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实现了统一管理。这有两个理由:首先,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次,在市场经济里,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基本上仅限于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的领域,如制定政策、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进行质量监督、提供科技服务、发展基础设施、管理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等。荷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许多环节是由市场行为主体(特别是各种合作社)完成的,政府并不参与。消除了部门的分割,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农渔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上。
2.主管农业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在确保荷兰农业出口大国的地位中,农渔部的贸易与工业司(简称"工商司")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国内的产销渠道通畅,市场监督机制比较健全,特别是国内市场狭小,工商司最重要的职责是向海外推销荷兰的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为此,它在国外36个城市设立的农业参赞处(代表处),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并且出版了许多精美的出版物,专门介绍荷兰农业状况、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业机械和设备、有关的公司,公布各种会议及展销会消息等等,通过驻外代表向有关国家、地区和机构分送。
3.优先支持发展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事业 农渔部认为,科技是政策、管理和知识的联结点。因此,荷兰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两大块:一是向知识与科技投资,二是农业结构政策。最突出的1996年农渔部发表的《背景报告》,国家在这一年向农渔部的拨款是31.3亿荷兰盾,其中用于"科学和知识传播"的经费高达13亿盾(当时约合8.3亿美元),占全部拨款的41.5%!这笔用于"科学和知识传播"的经费,如果以全国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计算,平均每个农场可以"分享到"3000美元;如果按全国197万公顷农用地分摊,则每公顷达到420美元。荷兰的研究、教育和推广体系是一个互相推动的三角形,能够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4.兴建和改善基础设施 荷兰在改善国家基础设施方面真是不遗余力。除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之外,普通公路更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全国有公路11万公里(其中黑色路面10万公里),联结着乡镇、村庄,以至一家家零散的农户。通过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荷兰从各国进口的谷物、饲料和其他原料,每年超过1400万吨;阿姆斯特丹港年处理粮食的能力达760万吨。便捷的航空业使荷兰的切花和蔬菜发送世界各地,在48小时以内运达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等地的超级市场。这些基础设施在保障荷兰农业高效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低地国家,荷兰政府确定的防洪标准之高是世所罕见的。建造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的防海堤坝的标准是"万年一遇",全国江河防洪堤坝的标准为1250年一遇。继1932年建成拦海大坝之后,荷兰又在1997年建成了"三角洲工程",耗资150多亿荷兰盾(当时约合90亿美元),包括水坝、防洪闸等12个大型防洪项目。在1995年莱茵河泛滥之后,荷兰政府又决定开始"主要河流治理工程",预定2015年完工,估计将耗资10亿荷兰盾。又如土地改良和开发,荷兰政府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资金总额达2.5亿盾,相当于1.4亿美元,占全部土地开发项目投资的70%。投资规模每年约为36000公顷,每公顷投资标准约为4000美元。
5.通过立法、政府计划和税收等强化环境保护 随着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荷兰政府加强了对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力度。1989年,荷兰农渔部等4个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计划",要求从结构调整、总量控制、排放处理3个方面控制环境的破坏,并且通过筹措资金和设立新的税种两个方面来保证计划的实现。在农业方面,重点有:控制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强厩肥的无害化处理,控制氨的释放量;对不宜农作的土地予以退耕,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建立由核心地区、自然开发区和生态走廊组成的国家生态网,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等。
七、结 束 语
中国与荷兰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清朝康熙年间,清政府与荷兰签定了一系列贸易协议。荷兰王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之一(1951年),并且从1950年代起就支持我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人多地少国家,我国可以从荷兰的农业发展中得到鼓舞,即在人均耕地很少的国家,也可以发展规模很大、效益很高的农场,可以成为世界的农业强国。我国农业部和荷兰农渔部在我国上海、北京、郑州已经先后建立了园艺、畜牧和奶业的示范培训中心,这为我们两国农业部门互相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我国不但可以从荷兰引进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进动植物良种,加强贸易往来,还特别应该从荷兰学习有益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思路。
我们可以从荷兰农业的发展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1.造就高素质的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在21世纪,我国经济将面临历史性的飞跃--农业劳动力将绝对地减少,达到一个人养活几十人的水平。这是国家富强的基本标志。这需要从现在起就为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而努力。为此,除了继续搞好科技下乡等活动之外,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巩固和发展农村的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
2.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资源优势转变成财富 对比荷兰,我国的确是地大物博,即使按人均指标来计算也是如此(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除外)。资源优势只有通过人,在恰当的体制下,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结构雷同,没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这是我国农业低效的根源之一。调整农业结构大有文章可做。只有每个省区都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谈得上发挥国家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当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形成资源的有效循环。
3.推动农业专业化,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化的转变,关键是激发农民对应用科技产生内在的需求。"科教兴农"应当以农业专业化为依托。荷兰的经验证明,农民越是专业化,对科技的需求就越强烈;专业化带来高效益,还有经济能力反过来支持科技的发展。
4.大力发展农区的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专业化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的要求,农村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加工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这不但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本途径,而且能减少损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当成为加速农村现代化、加速欠发达地区致富的重大战略。
5.建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高效农业试验区 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劳动生产率太低。建议国家统一规划,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直辖市和沿海省份,创建几个像荷兰那样的高效农业开发区。如果像办经济开发区那样来办这种高效农业开发区,用上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一定可以为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积累有益的经验,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