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外农经

哥伦比亚农业概况

日期:2004-09-02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中欧农技中心  
字体: 打印

  一、哥伦比亚概况
  哥伦比亚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大陆顶端,扼南北美洲大陆往来之要道,北濒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出入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都很方便。它西北部与中美洲的巴拿马相连,东部与委内瑞拉和巴西接壤,西南部与厄瓜多尔和秘鲁为邻,领土面积大致为114.2万平方公里(比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稍小),居南美洲第四位。全国人口4021万,有32个省,首都圣菲波哥大,海拔2630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668万(1997年)。
  哥伦比亚境内河川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最大的河是马格达莱那河,由南向北经过11个省,沿途汇集了500多条河流,最后注入加勒比海,全长1538公里,有1295公里可通航。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出口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哥伦比亚的生命河"之称。
  哥伦比亚地处热带,赤道通过其南部,国土分属南北两个半球,同时受到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季风影响。从地理位置来说,哥伦比亚日照时间长,属于赤道性气候。但全国各地气候受到纬度高低、海拔高度、季风和海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实际上,哥伦比亚人根据地势海拔高度不同,把全国气候分成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海拔1000米以下、日平均气温超过24℃的地区为热带气候;海拔1000-2000米之间、日平均气温保持在17-24℃之间的地区为亚热带气候;海拔2000-3000米之间、日平均气温在12-17℃之间的地带为温带气候;海拔3000米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地区为寒带气候。另外,根据雨量的多寡可分为雨季和旱季。每年4月到11月是雨季,从12月到第二年3月为旱季。全国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升以上。
  地形大致分为西部安第斯山区和东部亚诺斯平原两部分。安第斯山区是全国经济的中心,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以生产甘蔗、香焦、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1000-2000米之间的坡地是咖啡的生产区;2000-3000米之间地带是小麦、大麦、玉米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重要产区。加勒比海沿岸平原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发展农牧业和旅游业的理想地带,除生产棉花、香蕉、粮食及油料作物外,还饲养大批牛羊。太平洋沿海平原丛林密布,气候炎热,盛产香蕉和椰子。东部辽阔的亚诺斯平原,占总面积一半以上;与高山毗连的地区是适宜于放牧的辽阔平原;再往东是奥里诺科冲积地,地形低洼,河流交错,气候炎热;南面是亚马孙盆地的一部分,树林密布,杂草丛生,热带病虫害蔓延,是一片尚未很好开发的处女地。
  哥伦比亚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下矿物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绿宝石、镍、金、白金、银、铜、铁、铀等。目前探明煤储量240亿吨,居拉美首位,石油估计储量370亿桶,绿宝石储量和产量世界第一,镍矿核实储量2500万吨,铀矿储量4万吨,可供发电的水力资源9.3万兆瓦。
哥伦比亚素以经济管理谨慎严格著称于拉丁美洲。近30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据统计,1970-1994年经济增长183%,年平均增长率为4.4%,高于拉美地区平均增长率。1993-1995年经济平均增长率5.5%,是拉美地区经济增长较高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8年哥伦比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61亿美元,居拉美第4位(排在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之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00美元。2000年6月,美元与哥伦比亚比索的兑换率是1:21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哥伦比亚农业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1.咖啡产量和出口值名列世界第二 哥伦比亚是拉美地区较早参加国际分工、向国际市场出口初级农产品的国家。从19世纪中期起,烟草、金鸡纳霜、靛青和棉花等先后是哥伦比亚的主要出口产品。20世纪初,咖啡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哥伦比亚成为单一的咖啡生产和出口国。现在哥伦比亚的产量和出口仅次于巴西,位于世界第二。
  2.农村生产结构逐渐多样化 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咖啡单一种植畸型发展局面必须改变。从1960年代开始,政府通过可行性研究,提出了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生产结构逐渐多样化,鲜花、香蕉、食糖等非传统产品出口迅速增加,花卉出口跻身世界第二,咖啡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3.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同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哥伦比亚既有大型的资本主义种植园、大庄园和现代农业企业,又存在着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土地利用率低,农村暴力比较普遍,贫苦农民纷纷破产,流入城市。
  4.政府通过行会机构积极促进农产品出口,成效显著 哥伦比亚有各种各样的生产者联合会和民间组织,它们在国际贸易行情调研、组织国外展销、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成效卓著。哥伦比亚政府十分重视利用这些民间机构,对它们予以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并且完善了各项财政信贷机构和制度,制订了出口行动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哥伦比亚是南美洲的重要农业国。农业是哥伦比亚实现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全国可耕地37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2%。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1970年代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下降到1996年的19.2%。农村人口从1970年占总人口的70%减少到1993年的30%。全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有550万公顷,其中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出口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占80%,农业提供全国粮食的90%,另外还需进口一部分粮食。
  战后,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一部分资本家和出口商,把资金转移到农村购置土地,租种大庄园主的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种植园;一部分在平原区和交通方便地区的大庄园,依靠国家提供的贷款和技术援助,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生产工业急需的原料和国际市场急需的产品,把古老的封建庄园变成资本主义的现代农业企业。与此同时,196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国家实行支持小农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技术援助,扩大补贴性贷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到1970年代,哥伦比亚农村出现了传统农业和资本主义现代商品农业并存的结构。
  现代商品农业的特点是:1)主要分布在平原、交通比较发达,利于机耕,比较肥沃的地区;2)掌握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用现代投入物,实行现代经营管理,经营规模较大;3)根据经营需要雇佣农业工人;4)为工业和出口而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中心。与此相反,传统农业的特点是:1)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区,为自我消费而生产,商品率低;2)以个体小农户为经营单位,家庭成员依照年岁、性别和文化素质的不同进行劳动分工;3)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脆弱,难以抗拒天灾人祸,容易破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土地、劳动的二元结构的传统家庭关系逐渐被土地、资本、劳动的三元结构的新型家庭关系所代替。
  1.种植业 哥伦比亚种植的作物包括商品作物和传统作物两大类。商品作物一般是以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下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供国内工业和出口贸易。这类产品有咖啡、稻谷、棉花、芝麻、高粱、大豆、甘蔗、燕麦、鲜花、可可、非洲棕榈、香蕉和水果等,主要分布在平原和山间谷地,形成专业化的种植区,其中最重要的有考卡山谷省的甘蔗区,加勒比海沿岸各省的棉花种植区,桑坦德尔烟草种植区,安提奥基亚省西北部的乌拉瓦香蕉种植区,托利马、东亚诺斯平原和大西洋沿岸的水稻种植区,波哥大平原的鲜花种植区等。
  咖啡是哥伦比亚传统出口产品。在纵贯哥伦比亚的科迪勒拉山脉,海拔900-2000米的山坡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咖啡园。全国有32万多个咖啡种植园,以家庭种植园为主,面积约110万公顷,主要是手工操作管理,咖啡脱粒和分类使用半机械化操作。依赖咖啡为生的人口达250万。哥伦比亚生产的软咖啡,其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下跌,产量从1991年的87万吨,降到1996年的67万吨。
  为了改变咖啡单一种植、农村经济畸形发展的局面,在政府、全国咖啡种植者联合会和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安第斯山区不同的海拔高度,依次出现了热带作物区、温带作物区和寒温带作物区。近十几年,棉花、甘蔗、香蕉、鲜花、烟草、非洲棕榈、水稻、可可、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国内工业发展所需的棉花、可可、燕麦、油料作物、橡胶等作物发展更快,在替代原料进口、促进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咖啡种植面积大致稳定在110万公顷,其它农作物种植面积430多万公顷。另外,在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推动牧、林、渔业的全面发展。
  玉米是哥伦比亚人的传统食粮。种植面积仅次于咖啡,居第二位,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区和加勒比海沿岸地区。由于生产成本高,玉米生产没有多大的发展,1996年产量为105.8万吨。
鲜花和水果是近十几年迅速发展的新产业,政府大力鼓励鲜花种植,近年来,鲜花出口已经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香蕉是最主要的出口水果,柠檬、菠萝、芒果、香木瓜等热带水果也是重点发展项目。国家努力提供信息服务,解决种植技术,保鲜和运输等问题,已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是农业最有活力的部门。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政府以优惠政策鼓励种植棉花,规定纺织厂使用国产棉花。棉花种植者主要是小农户,人数达50万。全国棉花种植者联合会不仅注意栽培技术,而且鼓励扩大种植面积,是重要的出口产品。
  传统农作物包括菜豆、大蕉、潘尼拉糖、木薯、玉米、小麦、水果以及洋葱、西红柿、元白菜、鳄梨和其他蔬菜等,主要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农户生产,供应国内市场。潘尼拉糖是哥伦比亚人的基本食品之一,产区是安蒂奥基亚、昆迪纳马卡、卡尔达斯等省。
  从1975年起,由于政府实行支持商品农业的政策,而生产粮食的传统农业缺乏资金,生产停滞不前,导致国内粮食供应不足,粮食进口增加,国内粮价上涨。尽管70年代后期实行全国粮食和营养计划和80年代实施全国恢复计划,支持发展粮食生产,但由于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使用不合理,以及农村以暴力手段驱赶农民,贫苦农民纷纷破产,流入城市。进入90年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减少了对农业的保护,气候的恶化(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以及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粮食作物的生产,粮食进口不断增加,1996年已达到了320万吨。哥伦比亚小农和粮食作物生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表1 哥伦比亚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千吨)
       1990 1996 1997 1998
  谷 物 4090 3483 3219 3433
  稻 米 1986 1787 1802 1850
  玉 米 1177 1058 1008 1200
  马铃薯 2511 2594 2818 2818
  水 果 4887 6431 5870 5870
  香 蕉 1677 2150 2200 2200
  甘 蔗 27357 32500 32000 32000
  离心糖 1594 2321 2332 2160
  皮 棉 130  71  36  40
  生咖啡 827 671 642 732
  可可豆 57  65  47  45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2.畜牧业 全国牧场面积31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8%,经营单位20多万个,主要牧区在平原和热带地区,包括玻利瓦尔、苏克雷、科尔多瓦、马格达莱那、塞萨尔、考卡、卡克塔等省和东部亚诺斯平原。据估计,29%的牲畜属于在1-50公顷的小经营单位,71%的牲畜属于大畜牧庄园饲养。只有9%的牲畜是机械化饲养,15%部分地使用机械,大部分仍是粗放经营、天然放牧。机械化水平低,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牛的存栏数2 500万头左右。哥伦比亚每年人均消费肉160公斤,消费奶100升。
     表2 哥伦比亚主要畜产品的产量(千吨)
        1990 1996 1997 1998
  肉 类 1186 1354 1271 1298
  牛 肉 713 730 680 690
  猪 肉 131 135 135 135
  禽 肉 321 465 433 450
  牛 奶 4017 5332 5400 5400
  鸡 蛋 237 296 316 316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3.林业和渔业 哥伦比亚森林资源丰富,1983年森林覆盖面积为54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9%,在南美洲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世界排名第10位。森林蓄积量6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9位。该年全国生产园木1162万立方米,锯材72万立方米。由于无计划开采,滥伐林木,水土流失严重,引起了政府注意,国家制订法律保护森林,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植被和水力资源,对木材砍伐进行干预,开始重视造林,全国每年造林约3.5万公顷。1979年在10个省建立了林业公司,负责天然林的开发和促进工业用材林的建设。目前,森林资源面积53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7%。
哥伦比亚面对两大海洋,有98.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2900公里长的海岸线和26万平方公里的河湖水面,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的潜力很大,年捕鱼量为27.5万吨。
  4.农产品加工业 哥伦比亚出口农产品中,深加工的并不多。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70年代中期起,政府一方面增加农工业的投资,建立起一批从事水果、植物油、制糖、肉类、奶类、皮革、服装、天然丝绸的加工企业。1984-1989年,政府投资58.2亿比索,建设34个大型农工业工程,其中有制糖厂、大型奶品加工厂、香蕉粉厂等。另方面同咖啡种植者联合会达成协议,鼓励把咖啡出口所得收入,支持农村工业发展。90年代初,全国已建成122个较大的农工企业,它们在出口创汇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农业对外贸易 哥伦比亚是个热带农产品出口国。战后初期,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收入的90%;咖啡出口占总出口的70%,1963年曾高达87%。1967年3月《外汇条例》颁布后,非传统产品出口得到鼓励,1985年农产品出口值24.9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3。从1975年起,进口的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和农业机械价格上涨。因此,1980-1983年间,为农业进口的原料和机器的价格维持在进口额的5%和农产品出口值的10%的水平上。但是,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幻莫测,自1989年世界咖啡出口协定失效后,咖啡出口受到国际市场价格下跌的影响,国内咖啡收购价格随之下降,生产急剧下滑,产量从1991年的97.1万吨减少到1996年的67.1万吨。出口收入从1995年的19.7亿美元降到1996年的15.7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其他农作物的生产,近来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咖啡出口只占总出口额的14.8%,非传统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44.3%,石油出口占总出口的27.3%。
  目前,在鲜花的国际市场上,哥伦比亚是仅次于荷兰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出口的对象主要是美国。哥伦比亚出口的其他农产品主要还有棉花、蔗糖、香蕉、烟草和各种水果等。
      表3 哥伦比亚主要农产品的净出口额(万美元)
           1995 1996 1997
  谷 物 - 45063 - 69538 - 58832
  小 麦 - 19342 - 23097 - 18916
  大 米 - 3 64 - 5509 - 7151
  香 蕉  42242  45247  49494
  生咖啡  184071 157993  226229
    糖  7680  13238  12305
  肉 类 - 1693 - 2605 - 3050
  牛 奶 - 15752 - 22148 - 48097
  鸡 蛋    41 - 243 49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代表净进口。该统计不包括花卉。
  四、农业科学技术
  战后初期,哥伦比亚政府就开始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农村教育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重视农业高产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 1949年,哥伦比亚政府成立农业专门研究办公室,制订全国研究计划,积极向生产者推广水稻、马铃薯、玉米和菜豆的选种、育苗新技术。1968年成立的农牧业委员会,承担农艺、农业生产、农业工程和农药的研究任务。多年来,该委员会主要从事常规农业技术的研究,如适于从温带到热带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的试验,探索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措施,引进抗杂草的新作物及其他品种等。目前,该委员会在全国生态条件和人力资源不同地区设有23个试验中心和试验站,从事技术试验和技术推广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如在大豆和木薯的育种上,培育出一些抗病、高产、抗旱、固氮力强的优质品种。另外,农业部与设在卡利市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加强本国农业技术研究,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促进出口农业的发展。在木薯、菜豆、水稻、玉米、咖啡的育种和栽培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如对水稻进行选种育种工作和采用高产新品种,单产大大提高,1984年,水稻每公顷单产4523公斤,成为拉美地区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又如1970年代,咖啡研究中心推广新品种,使每公顷单产由49公斤提高到1 018公斤,总产量由46.8万公斤提高到78万吨。
  2.合理推广和施用现代农业投入物 由于农村劳动力相对充裕,政府只在土地耕作和收割方面引进农用机械。1950年,全国拥有拖拉机6350台,25.4万马力;到80年代,拖拉机增至28341台,184.2万马力,其他不同类型的农用机器7万多台。目前,全国机耕面积约141万公顷,约占农业用地面积的1/5,其中棉花、水稻、甘蔗、高粱和大豆5种作物的机耕面积占68%。全国可灌溉面积达181.6万公顷,但水浇地只有49.6万公顷。1950年哥伦比亚使用化肥只有2.1万吨,1950-1953年平均每公顷使用化肥仅5.6公斤,影响到作物产量。1970年代在加勒比海沿岸各省建立了肥料厂,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生产氮肥,增加了化肥供应。1987年消费化肥增加到50.4万吨,每公顷平均施用化肥94.8公斤。农药使用也从1967年的6619吨增加到1972年的22498吨,后来又减少了到1980年的12855吨,主要使用杀虫剂、杀真菌剂和除莠剂3种农药。
  3.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强化不同层次的农业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有步骤地加强农业教育事业。1)1968年,创办地区教育基金会,加强对各级教育的领导,促进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政府尤其注重对农村建筑校舍、培养师资的投资,集中力量发展农村的初级教育。接着,在农村实行教育中心体制,到1983年,全国建立2500个教育中心,努力扩大农村初级教育的覆盖面。从1980年起,实行新教师必须在农村中心小学任教两年的制度。2)积极加强农村职业培训工业。农村职业学校是专门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机构,修业3年,学习一般农业知识,学生主要来自农村。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1971-1980年,入学的学生年均增长率为14.9%,高于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增长速度,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3)近十几年,哥伦比亚高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许多高等学校设有农艺、兽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学、会计学等系和学科,培养了大批农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有力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4)政府还重视发展非正规教育,对职工进行职业培训。如1980年,仅全国学徒工培训局采取文化补习、培训、函授和夜校等方式,培训农业职工13万人。1979年,政府还在卡尔达斯省办了一所农民大学,对农业工人进行短期培训,规定每期3个月,每年培训500人。
  4.注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在1990年代,面对世界经济国际化和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哥伦比亚政府提出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现代化计划,通过增加投资,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和技术援助,重视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努力寻求促进社会公正、经济具有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1994-1998年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决定,建立由农业部领导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委员会,制定农、牧、渔业技术开发政策,并通过市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实施全国农业技术转让计划,鼓励农民改进耕作技术,挖掘农业潜力,结合改良品种,施用有机化肥、农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农业经济多样化是国家经济独立的战略选择 哥伦比亚政府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总结本世纪种植咖啡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农业发展多样化方针,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是哥伦比亚实行"促进出口"和"出口产品多样化"战略在农村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实质上,这是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其目的是要改变咖啡单一的种植和出口结构,代之以多样化经营以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通过农业经济发展多样化运动,促使自给自足的农民经济逐渐向农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过渡。哥伦比亚农业经济发展多样化运动为第三世界国家农业经济提供有益的经验。
  2.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规律的制约;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应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有利于地区发展,能满足经济交流和城乡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当前,哥伦比亚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发展仍然有许多限制因素。政府把发展非传统产品出口放在优先地位,但不是砍掉咖啡来发展其他作物,而是进行可行性研究,根据各地的情况,挖掘自然资源的潜力,把无地农民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经过试验论证,再加以推广和巩固,鼓励建立商品作物基地,把农业生产引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节 哥伦比亚在农业发展、经济多样化取得预期的成就,与政府的重视和宏观调节分不开。1967年3月,哥伦比亚政府颁布《外汇条例》,这是该国促进非传统产品出口的第一个法令。它的实施为哥伦比亚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一方面,政府改革了农村各项财政信贷机构和制度,增加农村的生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改良品种、消灭病虫害等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计划和投资计划,并依靠农产品销售委员会,建立农产品销售市场,管理出口农产品的价格,从外汇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对农业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节和服务,推动农业的发展。
  4.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 为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鼓励各种类型的农民组织生产者联合会,发挥它们在提供信息、组织生产、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产品质量、维护生产者利益,发挥他们在收购、储存和销售中的组织与协调作用。政府借鉴全国咖啡种植者联合会的经验,先后在全国建立了棉花、烟草、燕麦、甘蔗、水稻、鲜花、香蕉等专业生产者联合会,对专业化生产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提供各种服务。农业银行还负责对新品种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普及工作。
  5.通过各种行会组织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出口销售 政府通过哥伦比亚农产品销售委员会对市场进行干预,由农产品国际贸易联合会负责收购和组织出口。促进出口基金会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行情调研,组织商品到国外展销,开拓国际市场。从1972年起,一些基金会每年发布"系列农产品价格公报",对34种农产品价格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提供市场供求关系的准确信息,便于生产者安排生产,以保证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要。1974年创办的生产和消费总公司,在各省大中城市建立一批超级市场和批发中心,形成了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各专业生产者联合会把农民生产的各种产品,按质量进行分类、包装,供应国内市场和出口。到1980年代末,全国有各种生产者联合会257个,它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12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贮存中心,形成了全国畅通的销售网络,产品能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超级市场和销售中心出售,有效地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哥伦比亚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走的是普鲁士式的道路,没有破除旧的土地结构,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后遗症。当前哥伦比亚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大庄园所有制的存在,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使用不合理,很多肥沃的土地被作为牧场使用;2)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生产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3)出口商品作物和粮食作物生产比例失调,粮食进口急剧增加,粮食价格上涨造成国内通货膨胀;4)农村暴力长期存在,劳动者生活贫困,贫苦农民不断破产,流入城市,增加失业的压力。哥伦比亚必须正视农业面临的各种问题,解决农业生产者的现实困难。这是今后哥伦比亚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
  六、结束语
  哥伦比亚是拉美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国,农业生产有一定基础,在发展多种经营,改良作物品种,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等方面取得宝贵的经验。自1980年中哥建交以来,两国在开发农业资源,如发展种竹和竹编,种桑养蚕,淡水养虾,以及出口小型农业机器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十几年,哥伦比亚对发展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合作十分重视。中哥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重要的农业国家,当前都在进行经济改革,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中哥两国可以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合作。
  在农业领域可以在如下两个方面加强合作:1)哥伦比亚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的潜力很大,近十几年,哥伦比亚成立17个地区开发公司,发展地区经济;在发展海洋渔业方面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在农业种植、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开发方面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2)哥伦比亚工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支农工业少。中国生产的中小型农业机器也很适宜在安第斯地区耕作,应该把握时机,拓展中小型农具对哥伦比亚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