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外农经

日本的“一村一品”及农业产业化

日期:2006-03-02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赵学文  
字体: 打印

    “一村一品”运动的兴起和国际影响
  “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使每个市町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一村一品”的实质是搞活地区经济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着这个地方在某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和全世界市场上享有的声誉,同时还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
大分县是日本“一村一品与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该县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积6337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万,由于境内多山少地,自然条件差,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平松守彦上任伊始,就到县内各地视察。所到之处尽是“我们村里没有资源”、“我们没有学校”、“道路条件太差”等叹息声。平松守彦认为,无论怎样抱怨都摆脱不了贫困,于是提出将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值得骄傲的东西,如已有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那怕是一首民谣,无论什么都行,开发成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一村一品”运动的开端。
  开展“一村一品”运动20多年来,大分县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36种,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产值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6项,产值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项。人均收入在1994年就达到27000美元。
    大分县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以来,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不但使本县成为一个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城市,也在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村一品”运动已经成为一根友谊的纽带,促进了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韩国、法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都与大分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交流。印度尼西亚推出了“东爪哇一村一品”标记的咖啡。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时任韩国总统的金泳三和时任菲律宾总统的拉莫斯等国家和地区领导人都曾前往考察,“一村一品”运动已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楷模。美国洛杉矶市在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同时,还专门设立了“一村一品”节。受其影响,路易斯安那州州长也组织开展这一运动,以解决当地失业问题。他们将“一村一品”运动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新途径。
  “一村一品”成功的主要经验
  “一村一品”首要条件是“最能体现当地优势”,特色产品必须面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一是自主自立,锐意创新,靠质量打造产品知名度。以津久见市为例,此处位于大分县南部,气候温暖,盛产桔子,但当地桔子质量差,没有销路,于是,他们就栽种了新品种柑桔“山魁”,这种水果果汁多,味道酸甜,被喻为“太阳女神”,进入市场后反映很好,非常畅销。在平松守彦先生看来,农业也是高科技产业,是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大分县的香菇被公认为在日本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其出口量占全国生产额的20%,质量也被评为日本第一。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大分县于1989年就成立了县香菇研究指导中心,运用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新品种,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使全县香菇生产长盛不衰。
  二是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占领消费市场。在本地制造产品的时候,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打造名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大分有土特产品,但原来没有知名度。为提高知名度,大分人利用电视广播广为宣传,通过召开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广泛开展促销活动。平松先生亲自到东京涩谷站前,身穿广告衣叫卖本县的产品加宝斯酸桔;亲自站到肉类市场拍卖台上向中间商宣传本县的“丰后牛肉”;每次到东京办事他都提着本县的麦烧酒前往,在高级饭店同朋友共饮,得到“果然味道不错”的赞誉。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分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如今,香菇和麦烧酒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其中麦烧酒还打入了国际市场,销往美国、英国、法国和亚洲的许多国家。
  三是培养人才,面向未来,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要想生产出能打到国内外市场的优良产品,必须有优秀的带头人和技术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大分开了很多讲习班:农业技术讲习班、商业讲习班、海洋养殖讲习班、妇女讲习班等。参加讲习班的有农协的,农业合作社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大家白天工作,晚上聚在一起学习讨论:本地有什么土特产,如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怎样才能卖上好价钱。在大分县,“一村一品”的选择完全由本村或本地区的居民来决定,关键是产品要最能体现当地优势、又有市场需求。政府不下行政命令,不拿钱包办。村民用自己的钱,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一品”。根据各地情况,可以“一村三品”,也可以“两村一品”。
  日本大分县有成功经验,同时也有失败教训。比如,用野猪肉做火腿,原来认为是独特的想法,但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味道不行,没有销路。大分人讲,失败了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正是在失败和困难中成长的。
  日本农业政策和发展特点
  日本从自身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支农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变明补为暗补,提高关税力保农业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税制、补贴和控制进口等3个方面。农业补贴对于农民来说优惠更大。日本每年农业补贴总额在4万亿日元以上(约折合人民币3000多亿元),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补贴。近年来,日本对农业采取巨额补贴的政策不断受到世界贸易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指责。在此情况下,日本在逐步改变农业补贴办法,如扩大市场开放度,减少粮价直接补贴,将支持农业发展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更新以及促进乡村建设等方面。
  日本还对进口农产品施以提高关税或加征批发价来保持国内农产品售价的平稳。以大米为例:日本市场上大米平均价格相当于国际市场平均价的8倍。进口大米总量只占日本市场5%左右,而且多数用于饲养业和食品加工业,但关税却高达490%。政府以竞标方式把进口额度批给出价最高的进口商,既控制总量,又提高价格。进口米投放市场时,政府有时还要加征国内批发价。如此这般,进口大米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而质量高、口感好的日本大米就能长期占据日本人的餐桌。
  二、培育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日本在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推广服务主要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推广所和农协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据统计,目前全国有485个地区改良推广中心,平均每个中心有推广员20人,中央政府每年拨技术推广经费约350亿日元,占农业预算1.2%,都道府县配套与此相当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日本农协则成为一个代表农民利益的基本完善的组织体系。
  三、大力推进改革,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
  为在21世纪保证农业持续发展,日本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了一些新措施,重点在于确保食物供给、保证食物安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日本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培育新品种,开发普及新技术;支持从事农业生产的新人,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术以及必要的资金;开展规模经营,扩大水稻种植户的耕作面积,实现小麦、大豆、饲料的规模生产;推进经营多元化,支持农户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对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设立“农业特区”,放宽农业准入条件,吸引企业、技术和人才进入农业领域。
  四、促进规模经营,企业介入农业领域
  农产品的快捷流通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品质管理、广告商标、网络销售、物流等各种服务基础上的。对于这些不同领域的服务要求,即使是目前日本农村的合作社——农协也无法独揽承办。但企业在从事和提供上述服务方面却具备了相当的条件和实力。为此,日本政府允许企业通过合作、融资、出资等手段参与农业生产管理与流通,帮助农民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并于2000年修订了有关农用土地和农业法人企业相关法规,使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地方公共团体、企业或个人出资者都可以介入农业经营。
  五、积极调整作物结构,鼓励发展蔬菜生产
  近年来,日本一直实行作物结构调整政策。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种粮,进行价格补贴,从而保证了大米生产和粮食自给,但现已供过于求。于是,政府一方面对农民种植水稻实行严格的面积控制,以免过多种植加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鼓励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对改种蔬菜、饲料作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生产补贴。
  六、实行集约化管理,开展区域化生产
  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有90%以上的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同时,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和地势,推行区域化生产:如在凉爽的青森、长野县集中生产苹果,两县的产量占全国的80%;北方集中生产优质大米;蔬菜生产已从大中城市向远郊转移。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七、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日本政府为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工作。重点是促进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产品上市也按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分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的产品都标明产地、生产者、电话等,既表明诚信经营,又在万一出现问题时便于追溯,查明其“身份”。由于日本人喜欢生食,所以他们高度重视食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管理也非常严格。农林水产省已决定在2005年年底前,建立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进行“身份”管理,为优良农产品授予认证标志,标明产品的生产者、产地、收获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名称、数量和日期等,以便让消费者能够更加容易地判断其安全性,正确选用食品。
  八、追求营养口感,创造品牌效应
  日本国产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进口产品,然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本国农产品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这与日本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有直接关系。
  比起进口产品,日本更重视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来创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在日本的农产品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用心培育”的字样,详细地介绍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国内媒体也都一边倒地赞扬本国农产品的美味、营养与安全,逐渐在日本人心目中形成了国产品货真价实的消费观念。另外,日本的农业生产并不片面追求高产,而是不惜成本地提高产品的营养含量和改善口感。这样即使本国农产品价格偏高,也不愁没有销路。 “松阪牛”可以算是品牌效应的代表之一。“松阪牛”的饲养程序极为严格,饲料是大麦、豆饼为主的混合饲料。牛长肥后,为了增进牛的食欲,每天要给牛喝啤酒,为牛按摩,甚至让牛听音乐、晒日光浴。尽管一头优质“松阪牛”的价格在四五千万日元,却仍然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拥有美国牛肉所无法取代的地位,从中可见品牌效应对日本人的影响之深。
  几点启示
  从对日本的“一村一品”发展经验的学习,以及对日本农业产业化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破解“三农”难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大分县发端,日本通过推进“一村一品”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类似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业、工业、商业,生产、供应、销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溶为一体,引导和帮助农户走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经营的道路,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是强化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启示之二: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日本农业结构也是典型的超小型结构,农业经营以分散、细小的农户为单位。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和组织上,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引导,在经费上进行适当资助,在产品销售中帮助开展促销宣传,并为实现调控目标创造发展环境。借鉴日本经验,适应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和入世后的市场经济条件,加强政策引导,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农业产业化运作,带动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主导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这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链条经济协调发展,降低市场风险,减少调整的盲目性,提高调整的自觉性和对经济规律的适应性。
  启示之三: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解决分散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日本经验有三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提高农民素质。日本的经验表明,建设现代农业,公民素质要达到相应的水平。与引进新品种和先进设备等物的引进相比,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重要。提高科技和管理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首先应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从源头抓起,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对带头人的培养。二是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日本是小规模农业,但日本的农协在联结农户和整合资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使看似分散的日本小农经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借鉴日本经验,在我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时,就要积极发展农民合作服务组织和行业性服务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打造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链条,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实力。三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品牌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日本的“一村一品”走过了用一户带多户,用一片带动一个村的路子。神户与板神等市、町的黑豆、牛肉与西点在全日本形成了知名品牌。形成了挖掘地产品的品质与文化内涵、着力培植特性明显的品种、通过开拓销售渠道、开发配套相关产业群、有效提升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日本式打造农产品品牌的方式。借鉴日本经验,坚持民族的(特色的)即是世界的品牌理念,树立富含地方自然文化特色的产品品牌,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引路的方式,通过积极的销售运作,开拓市场,形成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我们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