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外农经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日期:2004-04-02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聂洪辉  
字体: 打印

  要实现城市化,首先要完成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我们可以吸取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走向城市化、实现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和教训。英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转移起始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因此,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镇化作为一种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十六大报告在对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明确要求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完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条件。英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转移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国家,借鉴英国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对实现我国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英国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及其原因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次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6-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但是,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此前的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比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到总人口的25%。
  总的来说,促进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近代以来,英国的农村人口一直不断增加。适度的人口增长在开始时的确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加速了人口的不断增加。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英国土地长子继承制的制约,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日趋紧张,许多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女和一些佃农为了生存不得不移居他处,迁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区。
  第二,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始于15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圈地运动中,许多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收入来源,在农村失去生存基础的农民不得不加入自由流动的人流。随着圈地运动中农村公用土地残余的消失、土地私有权的最终确立以及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建立,农业生产者和生产资料进一步分离[1]。这样,一大批农民变成为城市中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此外,圈地运动还引发了农村经济变革,如大农场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农村经济变革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英国的农业属混合型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差不多各占50%。随着畜牧业比重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成为多余;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农业革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耕作制度、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等都明显提高,使农业释放了大批的劳动力。
  第三,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及家庭作坊,使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和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事制造业、采矿业、运输业、商业和家庭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的人口逐年提高。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工业化的继续推进,19世纪英国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城市。除了城市中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外,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拉力”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城市工资水平比农村要高,大量农村人口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迁移;其次,城市救济水平比农村高,很多农村的贫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济[2];最后,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对生活单调的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另外,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交通的发展为人员和货物运输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工具,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可见,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人口流动制度障碍的消除。在中世纪,封建领主为了确保庄园拥有足够的劳动力建立了庄园劳役制度。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实行财产扣押制度、担保制度和罚金制度等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工业革命以前及早期的一些法律(主要是《济贫法》和《定居法》)也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在农奴制、劳役制度崩溃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政府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其中,1846年颁布的《贫民迁移法(修正案)》使一些贫民不再被遣返原籍;1865年议会通过的《联盟负担法》扩大了救济贫民的区域范围和贫民居住地范围,使限制定居地不再可能。这些约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之后,大大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实现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正迈向现代化并面临城市化的一系列问题。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对我国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第一,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是实现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促进英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拉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正是这些转移的劳动力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注入了活力。同时,工业化使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及众多的服务业都集中到了城市,从而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满足城市所需的原材料及生活资料,两者互相促进,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现代化。
  第二,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英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短距离、波浪式逐级向城市推进。这种迁移方式使得一些农村地区逐渐成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小城镇[3]。在英国的现代化工业没有完全建立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些小城镇从事编织、纺织、服装等各种工业活动。因此,英国小城镇的出现缓解了劳动力转移速度太快对大城市造成的就业压力以及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的压力。可以说,英国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使城市经济能快速稳步地发展。
  第三,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并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是促进城市化的根本保证。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不论是英国中世纪盛行的庄园劳役制度,还是工业革命以前和早期的《济贫法》、《定居法》等法律,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只有在政府取消了这些制度制约因素,为人口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之后,才促进和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英国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目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要顺利实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首先消除这些制度障碍。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一些教训。16-17世纪以及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通过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使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城市中充满大量的贫民、乞丐。而英国早期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下层民众和防范穷人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因此以惩罚为主,基本上是一个反流民、反乞丐的政策,对贫民的救济条件也十分苛刻[4]。如果英国政府早期能够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英国的城市化会发展得更快。其实,为了实现劳动力转移,政府应当建立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劳动技能培训和医疗服务等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最低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他们没有获得城市市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当他们在城市遇到困难时,基本生活就无法保障,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每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民工潮”就反映了农村劳动力没有彻底与土地割断联系。所有这些都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关。同时,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也会影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因此,我们即使不为进城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与市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也应该为他们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城市化进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工农差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
  总而言之,英国的劳动力转移开始得最早,城市化进程最快,最具有代表性。对英国的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共性,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这对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