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领导讲话

夯实三农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动运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山西省运城市政府副市长武宏文在市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

日期:2010-02-02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山西运城市政府副市长 武宏文  
字体: 打印

同志们:
    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分析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安排部署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努力夺取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胜利。刚才,会议对2009年度全市“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一会王市长还要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2009年的工作做简要回顾总结,就2010年的工作安排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坚定抓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去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是全市上下应对挑战、拼搏奋进的一年,也是农业农村工作奋力爬坡,排难而上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及时采取保增长保发展十项措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农业农村工作上,按照“一产补二产”这一思路,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在上年基数较高、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克服冬春连旱、严重伏旱、初冬强降雪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为全市经济回升向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呈现七个特点:
    (一)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再获丰收
    2009年初,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充分发挥我市得天独厚的农业产业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抓一产、三产,弥补二产增长不足”重要措施,全力实施现代农业“五大计划”,突出抓好“双创”增粮、精果增收、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特色农业、加工增效、劳务经济七大重点工程,千方百计增产增效。2009年全年粮食总产22亿公斤,比去年增加1.1亿公斤,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6亿公斤的目标任务;水果面积达到了328万亩,果品总产量36亿公斤,总产值58亿元;蔬菜面积1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78万亩,蔬菜总产量35.9亿公斤,总产值55.4亿元;畜牧产业稳定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2.2万吨、13.6万吨、2.8万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对保障市场供给,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市农业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进展。2009年,市级财政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53个龙头企业的发展,使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辐射带动农户50万个。全市农产品认定认证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认定无公害产地41.6万亩,认证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品36个,使全市累计认定产地325万亩。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升档次,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社总数达到2863个,比上年增加1401个,入社农户达到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启动实施,涉及项目142个,总投资约80亿元。积极参加首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荣获最佳组织策划奖、最佳设计造型奖、15个产品金奖,展示了运城农业大市的风采,提高了运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多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全年共完成引导性培训9.5万人,新转移劳动力6万人,增加农民收入4.8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10.5元,比上年增加310.4元,同比增长8.2%。
    (三)“六个全覆盖”进展顺利,农村民生有效改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我们克服资金短缺、时间紧迫的困难,采取责任分解、多方筹资、创新机制、加强督查、严格奖惩等措施,积极推进“六个全覆盖”工作,按期完成了目标任务。
    (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按照“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2009年,省级财政补助4000多万元,市级财政配套2000万元,重点扶持259个重点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已基本完成“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建设任务。在重点推进村带动下,全市共硬化巷道3000多公里,完成沼气建设3万多户,建成园林村1500多个。45%的村建立了科技文化室、卫生计生室、休闲健身广场、便民连锁店、标准化学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市13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发展,2009年参合农民377万人,参合率达到92.1%。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8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62.4万人,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1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450户。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北赵引黄、夹马口北扩两个灌区主体工程,吕庄、陈村峪等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7.6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亩,生态修复60万亩,新建淤地坝20座。经过多方积极争取,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引黄灌溉电价由每度0.31元降为0.06元,水价由每方0.5元降为0.25元,仅此一项,今年可减轻农民负担1.2亿元。
    (六)“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区域发展逐步协调
   2009年,我市筛选申报第二轮“两区”开发产业项目45个,其中农业产业化类项目32个,工业制造业类项目13个。省下达我市平陆县23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任务,33个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下达我市扶贫移民任务2000人,目前,建房主体工程完工的有1510人,占75.5%。
    (七)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和谐稳定氛围进一步呈现
    推广新绛土地流转经验,积极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共建立县级农村经济综合服务大厅(土地流转交易大厅)2个,乡(镇)级农村经济综合服务大厅27个。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9.2万亩,转出承包地的农户数达9.4万户,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继续好转,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明显调动和充分发挥、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的结果;是全市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民还不富裕,农村还比较落后,一些长期制约我市“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三农”投资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各级领导要以全新的思路和视野谋划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紧紧抓住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二、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推进力度,确保今年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2010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作为重大任务,把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作为主攻目标,把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重要内容,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新型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稳定在16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在9%以上。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今年要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立足增效增收,全力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在运城、晋中、大同建立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部署,去年,我们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完成了《山西省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经省发改委、农业厅批复同意实施。按照《2009—2015年山西省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涉及盐湖、永济、临猗、夏县、闻喜、稷山、新绛七个县(市、区);7县(市、区) 的耕地面积507.58万亩,占全市的60%,农业人口247.95万人,占全市的75%,农业产值105亿元,占全市的68%,7县(市、区)的农业发展对全市的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示范区建设内容主要有六大主导产业即粮食、果业、棉花、蔬菜、养殖、观光农业,六大基础设施即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化、农田生态园林化、现代农业物流、农产品加工,六大支持体系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是大力实施“77531”种植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工程,即:7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7万亩优质水果示范区、5万亩优质棉花示范区、3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1万亩出口有机高效芦笋示范区,带动示范区内354万亩粮、果、棉、菜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大力实施百强标准养殖场区和“4645641”养殖业建设工程,大力推进132个标准养殖场区的现代化程度,大力推进养殖业的规模。即:猪年出栏40万头、蛋鸡存栏600万只、肉鸡年出栏4500万只、优质肉种鸡年存栏60万只、肉牛存栏4万头、奶牛存栏1万头的建设,带动示范区内猪、鸡、牛出(存)栏10259万头(只)。三是通过示范区内142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动示范区内产业升级。示范区建设目标,就是到2015年,示范区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2008年提高4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比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翻1.47倍。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列为省政府重点工程。全力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推动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做大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提升全市农业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农民素质,加快运城农业的发展和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再铸运城农业辉煌,使运城农业成为全省的标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今年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之年,全力做好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对今后示范区的建设和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是要狠抓核心示范区建设。核心示范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区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和标杆。按照种植业“77531”核心示范区的建设规划,今年要重点完成粮食高产核心示范区2.1万亩;优质水果核心示范区2万亩;优质棉核心示范区1.6万亩;优质蔬菜核心示范区9000亩;有机芦笋核心示范区3000亩的建设任务。通过“77531”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力争为粮食核心区内的农民增收1200元,苹果核心区增收1300元,梨核心区增收1000元,葡萄核心区增收710元,棉花核心区增收704元,蔬菜核心区增收750元,芦笋核心区增收2030元;实现总增效益8292万元。按照百强标准养殖区和“4645641”核心示范区规划,今年要完成猪出栏12.6万头、蛋鸡存栏240.3万只、肉鸡出栏2150万只、优质肉种鸡存栏21万只、肉牛存栏2.22万头、奶牛存栏1万头,总计2427.12万头(只),完成132个规模健康标准养殖场核心示范区工程,通过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力争当年为核心区内农民人均增收345.83元,当年实现总增效益9023万元。二是要推进示范区内的项目建设。按照《运城现代农业村示范区建设规划》,今年示范区应启动建设项目91个,其中主导产业38个,基础设施37个,支持体系16个。2009年已启动项目65个,今年要实现全部启动建设。三是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带动我市农业的十大优质产业带建设工程和十大优质产业示范园建设工程,即“双十”工程。这十大优质产业带是:优质小麦产业带、优质玉米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优质蔬菜产业带、优质苹果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带、优质红枣产业带、优质葡萄产业带、优质芦笋产业带、优质山楂产业带。依托十大优质产业带,要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十大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市政府决定,十大优质产业带和十大优质产业园建设工程,由市农委总牵头,组织专门专业班子,一个工程,一套人马,具体负责落实。与此同时,要借鉴已在太原设立的运城地理农产商务大厅销售窗口的经验,继续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创办十大运城农产品销售窗口。四是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五大计划”。 在“双创”增粮计划推进中,要以玉米、小麦丰产方为重点,辐射带动20万亩“双创田”。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计划推进中,要建设30个高标准万亩规模的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30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5个。在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推进中,要着眼规模升级,推动畜牧养殖业大发展。今年要新建和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50个,力争规模化饲养畜禽数量占到总饲养量的80%。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计划推进中,要新增合作社400个,参加合作社成员达到8万户以上,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达到120个。在农业物流园区建设计划推进中,要建设以运城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区。
    (二)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51”推进工程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省政府“513”农业产业化工程,在全市实施农业产业化“151”推进工程。
    “151”工程的第一个“1”是市级梯次扶持的10家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市政府将从全市有潜力的龙头企业中选择10家企业进行集中扶持。标准是, 到2013年,每个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平均达亿元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
    “151”工程中“5”是县级梯次扶持的50家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市政府将从全市选择50家发展势头好、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符合我市农业产业支持方向的企业作为县级梯次重点扶持对象,标准是,到2013年,每个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其中五分之一企业力争上亿元。
    “151”工程中的最后一个“1”就是从全市选择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扶持。市级重点扶持30个,县级重点持持70个,标准是,到2013年,每个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额达10万元以上,成员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达到80%以上,主产品统一销售率达到80%以上,销售收入突破10万元以上。
    通过大力扶持列入省级“513”工程的59家龙头企业和列入我市“151”工程的60家龙头企业、100家专业合作社,这219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到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120亿元,将带动全市6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0个,入社农户达30%,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的100个,突破50万元的合作社达到300个,社员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51”推进工程的意见(讨论稿),将在政策、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扶持。
    (三)加强城乡统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要以县域城镇为依托,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交通型和综合型的小城镇。每个县(市、区)都要选择2-3个有优势、有潜力的特色镇进行重点规划、重点建设,特别是要突出抓好东镇、解州镇、蒲州镇、翟店镇、临晋镇等10个国家重点镇和东郭镇、虞乡镇、卿头镇等15个省级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夯实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资源三个支撑,努力打造一批特色经济强镇。
    二是全面完成“六个全覆盖”。要在完成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和村级卫生室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剩余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村通广播电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四个全覆盖任务。具体任务是:加固、改造中小学危房200万平方米。新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5.5万人。完成村通广播盲村605个。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66个。
    三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2010年重点推进村建设工作,集中力量完成“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任务。要认真总结和推广示范村的成功经验,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要继续做好新农村定点帮扶工作,加大帮扶力度,加强督察力度。今年四月份,市政府将对各单位帮扶情况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对帮扶不力、变化不大的要通报批评。
    四是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在适当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强化劳务培训,提高输出质量。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用工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举办劳务用工洽谈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培训效果,促进我市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型转移向常年型转移转变,由分散转移向有组织转移转变。2010年完成农民引导性培训10 万人,新转移劳动力6.5万人。
    (四)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在农田水利、两区开发、植树造林等方面扎扎实实推进,切实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夏县温峪、闻喜石门饮水工程建设步伐。确保西范、大禹渡和尊村三大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如期完成。北赵引黄灌溉工程年内完工,四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要按计划推进。加快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的实施步伐。全面落实高扬程提黄灌区农业排灌电价补贴政策。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改造,改善灌溉面积73.2万亩,发展各类节水面积1.5万亩。
    二是搞好两区开发和扶贫开发工程。重点抓好85个两区开发项目,80%的项目要启动开工。3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完成80%以上。平陆、夏县、万荣、闻喜四县移民扶贫3000人,完成建房主体工程。确保实现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三是加强干果经济林、农田林网等建设,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提高通道、环城、荒山的绿化率。
    (五)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要积极推广新绛土地流转经验,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并建立健全县乡土地流转市场及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帮助农村信用社提高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更好地服务“三农”。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的80%以上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争取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支持农村金融创新,开发适合我市农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农业农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通过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农民和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分步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清理化解任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对有稳定收入来源、有固定居所、在农村已转让承包地经营权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
    三、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
    一是以抗旱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做好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对全年农业丰收至关重要。春季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时期,也是预防动植物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各县(市、区)和涉农部门当前要以抗旱保麦为重点,切实加强以春浇、保墒、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工作,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好基础。同时,要树立防灾减灾也是增收的意识,把安全生产放在农业发展的首位,认真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要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储备应急物资。要做好抗旱的应急准备,认真做好渠道、田间灌溉工程以及机井等水利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做到渠道畅通,确保春浇顺利进行。在防治动植物病虫害的工作上,要及时预报、及时预防、及时治理。
    二是抓好春耕生产的各项服务工作。各级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为春耕生产搞好服务。农业部门要围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农业和农资部门及早组织好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生产资料;农机部门要及早动手做好农机具春耕备耕工作;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切实做好春耕生产贷款的发放工作。气象部门要为农事活动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信息。农业、工商、质检等执法部门要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百日行动”。组织全市执法力量,对辖区内所有农资生产企业和门市部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排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大力开展“放心农资进村”宣传推介活动。提高农民识假辩假能力,确保农民买到放心农资。
    四、强化工作措施,狠抓督促落实,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保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以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努力完成全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履行“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特别是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位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三农”工作,形成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农业农村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要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5%,坚持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各县(市、区)要保证中央、省、市安排的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六个全覆盖”、“513”、“151”农业产业化工程等专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同时,要加大探索以工补农、以煤补农运行体制和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集中。要积极探索对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构建以县为主体的整合涉农资金平台。要继续鼓励和引导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确保对“三农”的投入持续不断地增加。
    三要建立完善“三农”工作督查考核机制。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将“三农”各项目标任务,尤其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151”农业产业化工程等重点工作明确到部门,明确到领导,通过考核促进落实。市委、市政府要对各县(市、区)推进“三农”重点工作情况定期督查通报,年终考核排队,切实把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承接“十二五”的关键一年。今年的“三农”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发奋图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两基地一中心”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二0一0年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