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治理

山东省费县建立农村合同清理“七步工作法” 扎紧村集体“钱袋子”
(乡村治理动态2021年第27期

日期:2022-02-10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合作指导司 作者:
字体: 打印

 

201912月,山东省费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正确方向,立足基层实际,聚焦重点环节,系统谋划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智治支撑的乡村治理总体思路,高质量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其中,针对农村“三资”管理不规范、村干部经济行为监管不到位、集体资产流失资源侵占多发等突出问题,于20205月—10月,在全县部署开展了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成为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的一次重要实践。围绕调查摸底、排查问题、公开公示、确定标准、民主决策、催缴清收、规范管理等关键环节,充分运用自治、法治手段,探索建立“七步工作法”,取得良好治理成效,村集体的“钱袋子”扎得更紧、管得更好

第一步,摸底子。采取以账查物、以物对账、以账对账等方式,以经济独立核算村为单位,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彻底清发包合同、租赁面积、工程项目、房屋设备、履约现状等情况,建立资产资源管理台账,真正把集体“家底”摸清摸透。

第二步,找问题。建立县级主导、镇村主体、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层层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专门工作组,对照调查摸底清单和问题合同类型,针对集体经济合同口头约定、内容违法、挤占强占、条款缺失、显失公平、期限过长、履约不力、信访突出等问题,逐份清理排查,建立问题合同台账。

第三步,真公开。将集体经济合同摸底调查情况,通过集体决策和审核程序后,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群众提供线索,经过调查核实及时补充漏项,修订错误信息。同时,坚持把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贯穿清理工作全过程,吸收村民代表参与,开通举报电话,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四步,定办法。根据问题合同台账,研究分类处置办法。对依法依规签订且正常履行的合同,按照原定条款执行;对无合同、口头约定、内容和格式不规范的,补充或规范签订承包合同;对显失公平、合同期限超出法定年限、收取承包费间隔期限过长的,重新签订承包合同或调整承包费征收标准;对存在纠纷的合同,移交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步,群决策。按照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议的原则,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逐份分析研判合同摸底、问题台账、处置办法,在承包年限、承包价格、承包用途等方面充分征求意见,最后形成公认的决议。

第六步,抓清缴。对拖欠承包费的,按照“先干部、再党员、后群众”的步骤,发放催缴通知,明确缴纳时限。对拒不配合纠正、缴纳欠款的,依法解除合同;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置。

第七步,建平台。清理规范后的集体经济合同由乡镇备案登记,按村统一编号,录入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建立资产、资源、合同管理电子台账。经济合同、承包费到期前自动预警,实现信息化、动态化、规范化管理。

费县通过聚焦解决乡村治理突出问题,以开展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为切入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取得了四个方面 成效。

一是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通过清理规范农村集体合同,全面摸清了村级“三资”情况,彻底清收了被无偿占用、低效使用、长期拖欠的集体债权、资产资源和收益;通过确权登记、规范合同、重新发包,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增收路子。全县895个经济独立核算村共清查合同5.5万份,清收资金9554万元,目前全部自然村集体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行政村均达到5万元以上。

二是消除了矛盾风险隐患。通过清理规范农村集体合同,有效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调处了一批债务纠纷,打击一批侵占集体利益行为,融洽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公平正义和基层稳定。在清理工中,厘清村级债权7.3亿元、债务10.5亿元,促成55个经济独立核算村完成交接,通过法律诉讼收回承包费372万元,解封被法院查封村居财务账户22个。

三是锤炼了基层党员干部。在农村集体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任务,率先垂范,主动担当,迎难而上,进一步锤炼了党性、提高了本领、改进了作风、树立了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四是改善了基层治理环境。通过将农村集体合同清理规范与三资管理、软弱涣散村整顿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了基层治理制度,规范了村级组织运行,调动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省费县农业农村局 供稿)